颠覆三观:威士忌真的是年份越高越好喝吗?
2017-06-02 15:07
这年头,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市场上的无年份威士忌越来越多,相关讨论也越来越激烈。有人说这是春风,也有人说是妖风。我在参加活动时,经常会被人们围着问:高年份酒款是不是一定比年轻款好喝啊?
近日,格兰花格Glenfarclas举办了一场品鉴会,拿出“家族珍藏系列”Family Casks Series中的6瓶威士忌,年份从1950年代跨越到2000年代,这让我有机会体验和探索不同年份酒款之间的微妙差异。

在阐述这些酒款差异之前,请容许我做个小小的科普。
威士忌生产工艺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从1950年代开始,其生产方式有了大的革新。实际上,主要有三个因素影响着酒体的风味。
1、发麦Malting
数十年前,很多威士忌蒸馏厂都保留有发麦工艺,能够从源头上把关,控制麦子发芽时间的长短、泥煤烟熏的轻重程度,形成独特的风味和品牌辨识度。

自己发麦确实有不少好处,但也会带来成本问题:需要雇佣发麦工人,需要配套设施和场地,人工翻麦效率较低。——如今,很多厂家都是外购商业麦芽,不再自己发麦,以节省大量资金,实现标准化、流程化生产。
但也有酒厂拒绝工业化、机械化酿酒,比如云顶Springbank、高原骑士Highland Park、齐侯门Kilchoman和拉弗格Laphroaig等等,这些酒厂都以其鲜明特色笑傲江湖。
在格兰花格品酒会上,我们尝到了1972年之前的两款美酒,那时格兰花格还保留着自己的发麦工序,口味跟其他酒款明显不同,更具有烟熏气息——这表明,当年格兰花格也曾在自己的酿酒坊里采用传统的泥煤烟熏工艺。
2、加热方式Heat Source
在1980年代之前,大多数蒸馏厂采用直火加热工艺,燃料被直接放置在蒸馏器底部进行加热蒸馏,如煤炭、泥煤和木材等。

如今,酒厂们大多改用内部供热、蒸汽加热工艺,以节省燃料和成本。这种工艺变化,导致了威士忌酒体风味的改变。因此,1980年代是一个分水岭。即便是同一款酒,1970年代和1980年代生产的口味会有较大差异,甚至可以说是两款不同的酒了。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2010年麦卡伦Macallan也改直火加热为蒸汽加热了。你可以暗暗对比一下它家2010年之前和之后发布的酒款,看看口味有什么不同。从口味变化的蛛丝马迹中,发现酿酒工艺的演化变迁,也是品味威士忌的一大乐趣。
1981年时,格兰花格曾经做过一个对比实验。它把其中一个蒸馏器改为内部加热,结果发现酒体口味完全变了,根本不像是格兰花格自家的酒款。经过那次实验,格兰花格果断决定不能改变工艺,仍旧沿用传统的直火加热。
3、橡木桶Cask
橡木桶对酒体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酒桶的尺寸、年份和使用次数,都是蛮重要的指标。初次使用的橡木桶,能够在十年内释放出大量风味,比较适用于酝酿年轻酒款。酒桶用到三四次的时候,对酒体的影响已经很小了。

橡木桶的质量也至关重要,储酒技术在过去20年内进步神速。以“用桶先锋”格兰杰Glenmorangie为例,它在用桶策略上不断尝试创新,引领业界潮流,甚至派出首席蒸馏师赶赴北美大陆,现场挑选优质橡木桶。
雪莉界还发生过一段有趣的小插曲。由于西班牙雪莉桶越来越贵,酒厂就开动脑筋,找到了一个捷径——直接将一种名叫“paxarette”的葡萄蜜酒加入雪莉威士忌里,以获得更丰富甜美的风味。
苏格兰酒厂也如法炮制,在酒桶中加入大约半升paxarette蜜酒,然后加压迫使酒桶内壁吸收蜜酒,再用这种酒桶来酿造威士忌。后来在1980年代末,苏格兰威士忌协会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直接把paxarette认定为“添加剂”,禁止在苏格兰威士忌中采用。
科普完毕,我们再回到开头的问题:高年份酒一定比年轻款好喝吗?
当晚,我们一共品尝了6款格兰花格威士忌:
——酒体丰富,雪莉浓郁,具有香料气息的1959年款;
——以干果味道为主的1966年款;
——清新纯净的1974年款;
——1983年款;
——充满热带水果风味的1992-2005年款;
——跟1959年款有点类似的2001年款。
对我来说,1959和2001年款太过于浓郁了,味道有点太厚重。1983年款固然有趣,但不是很“格兰花格”——当时酒厂采用了便宜的橡木桶。这6款酒中,我最喜欢1974和1992年版,这两款威士忌风格不同,但都具有格兰花格经典的水果香氛。
因此,我的结论是,威士忌不见得年份越高就越好喝,它们只是有些口味上的差异而已。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年龄段的酒体都有独特魅力,值得细细体会。
作者:kalakaka
本文为酒蟲网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近日,格兰花格Glenfarclas举办了一场品鉴会,拿出“家族珍藏系列”Family Casks Series中的6瓶威士忌,年份从1950年代跨越到2000年代,这让我有机会体验和探索不同年份酒款之间的微妙差异。

在阐述这些酒款差异之前,请容许我做个小小的科普。
威士忌生产工艺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从1950年代开始,其生产方式有了大的革新。实际上,主要有三个因素影响着酒体的风味。
1、发麦Malting
数十年前,很多威士忌蒸馏厂都保留有发麦工艺,能够从源头上把关,控制麦子发芽时间的长短、泥煤烟熏的轻重程度,形成独特的风味和品牌辨识度。

自己发麦确实有不少好处,但也会带来成本问题:需要雇佣发麦工人,需要配套设施和场地,人工翻麦效率较低。——如今,很多厂家都是外购商业麦芽,不再自己发麦,以节省大量资金,实现标准化、流程化生产。
但也有酒厂拒绝工业化、机械化酿酒,比如云顶Springbank、高原骑士Highland Park、齐侯门Kilchoman和拉弗格Laphroaig等等,这些酒厂都以其鲜明特色笑傲江湖。
在格兰花格品酒会上,我们尝到了1972年之前的两款美酒,那时格兰花格还保留着自己的发麦工序,口味跟其他酒款明显不同,更具有烟熏气息——这表明,当年格兰花格也曾在自己的酿酒坊里采用传统的泥煤烟熏工艺。
2、加热方式Heat Source
在1980年代之前,大多数蒸馏厂采用直火加热工艺,燃料被直接放置在蒸馏器底部进行加热蒸馏,如煤炭、泥煤和木材等。

如今,酒厂们大多改用内部供热、蒸汽加热工艺,以节省燃料和成本。这种工艺变化,导致了威士忌酒体风味的改变。因此,1980年代是一个分水岭。即便是同一款酒,1970年代和1980年代生产的口味会有较大差异,甚至可以说是两款不同的酒了。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2010年麦卡伦Macallan也改直火加热为蒸汽加热了。你可以暗暗对比一下它家2010年之前和之后发布的酒款,看看口味有什么不同。从口味变化的蛛丝马迹中,发现酿酒工艺的演化变迁,也是品味威士忌的一大乐趣。
1981年时,格兰花格曾经做过一个对比实验。它把其中一个蒸馏器改为内部加热,结果发现酒体口味完全变了,根本不像是格兰花格自家的酒款。经过那次实验,格兰花格果断决定不能改变工艺,仍旧沿用传统的直火加热。
3、橡木桶Cask
橡木桶对酒体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酒桶的尺寸、年份和使用次数,都是蛮重要的指标。初次使用的橡木桶,能够在十年内释放出大量风味,比较适用于酝酿年轻酒款。酒桶用到三四次的时候,对酒体的影响已经很小了。

橡木桶的质量也至关重要,储酒技术在过去20年内进步神速。以“用桶先锋”格兰杰Glenmorangie为例,它在用桶策略上不断尝试创新,引领业界潮流,甚至派出首席蒸馏师赶赴北美大陆,现场挑选优质橡木桶。
雪莉界还发生过一段有趣的小插曲。由于西班牙雪莉桶越来越贵,酒厂就开动脑筋,找到了一个捷径——直接将一种名叫“paxarette”的葡萄蜜酒加入雪莉威士忌里,以获得更丰富甜美的风味。
苏格兰酒厂也如法炮制,在酒桶中加入大约半升paxarette蜜酒,然后加压迫使酒桶内壁吸收蜜酒,再用这种酒桶来酿造威士忌。后来在1980年代末,苏格兰威士忌协会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直接把paxarette认定为“添加剂”,禁止在苏格兰威士忌中采用。
科普完毕,我们再回到开头的问题:高年份酒一定比年轻款好喝吗?
当晚,我们一共品尝了6款格兰花格威士忌:
——酒体丰富,雪莉浓郁,具有香料气息的1959年款;
——以干果味道为主的1966年款;
——清新纯净的1974年款;
——1983年款;
——充满热带水果风味的1992-2005年款;
——跟1959年款有点类似的2001年款。
对我来说,1959和2001年款太过于浓郁了,味道有点太厚重。1983年款固然有趣,但不是很“格兰花格”——当时酒厂采用了便宜的橡木桶。这6款酒中,我最喜欢1974和1992年版,这两款威士忌风格不同,但都具有格兰花格经典的水果香氛。
因此,我的结论是,威士忌不见得年份越高就越好喝,它们只是有些口味上的差异而已。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年龄段的酒体都有独特魅力,值得细细体会。
作者:kalakaka
本文为酒蟲网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