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出名的不仅是佛塔和毒品,还有威士忌!
东南亚的度假选择
除了新马泰之外,还有值得探索的缅甸
趁着春节出行热马上就要开始
我们给大家分享一篇吃喝探险记,希望能在假期开始之前给大家助助兴
游记的作者在去年国庆时跑去缅甸浪了一圈
不是去朝圣,更没有去当飞行员
而是一路吃吃喝喝的四处探险
在那个充满佛教文化色彩的,清心寡欲的国家里,她硬是找出了几种当地的特色酒类,进而完成了这篇吃喝指南
如果你假期的时候也要去东南亚国家,或许能在这篇游记里找到点灵感
如果不去,那就当看个热闹呗
咩玛吃喝大冒险
题记
感谢Coco Sun,没有她,下面所有的体验就不复存在
咩玛是什么鬼?咩玛是我们说着玩的词,其实就是缅甸的音译(Myanmar)。
这篇文章整合了我们在缅甸喝到的一些特色酒类,以及一些适口的食品。旅游嘛,除了看风景之外,吃喝舒服也很重要。
既然佛国风光介绍已经有无数篇,那不妨单纯把目光放在吃吃喝喝上面
咩玛Beer
缅甸啤酒,是缅甸本国生产的全麦啤酒,在殖民时期,由英国人率领创立的品牌,据说是全缅甸最受欢迎的酒类产品。不过,在2015年的时候,这个缅甸的国民品牌已经被日本的麒麟集团收入旗下。
有意思的是,受到浓郁的佛教氛围影响,缅甸的酒类市场一直不算特别兴旺。曾有机构调研,缅甸人均消费的啤酒一年也仅有3升,属于东南亚国家中最低的。而许多跨国酒类公司,似乎也十分中意这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在缅甸游览的几天,从南部到北部,一路可见喜力,嘉士伯一类的广告牌,大有不打开这片市场不罢休的气势。
不过,不管别国的品牌用力多猛,菜单上排在第一位的,还是这款缅甸啤酒(我们戏称为咩玛Beer)
第一次尝试咩玛Beer,是在茵莱湖的小岛上。
上午已经游览过正在准备盛大庆典的村子,
以及色彩斑斓却又泥泞不堪的集市,
乘着小船驶过高温炙烤下的开放水域。
在经过那样的“考验”后,终于能在树林里的凉棚中坐下来,好好吃一顿午饭。
掸邦菜(Shan Food)善用香料,口味偏辣偏重,生椒做成的调味汁格外开胃。就连米饭上也薄薄的撒着一层孜然,花生和其他香料研磨而成的粉末。
说起掸邦(Shan),它位于缅甸的东部,与中国接壤,在唐宋时期曾被称为“妙香国”。这里同时也是缅北华人的聚集区,所以饮食口味和中餐有些相似,只是香料的运用方面更加丰富,总之就是十分下饭。在缅甸,如果你担心适应不了偏泰式偏印式的那些咖喱口味,找准Shan food就不用担心饿肚子。
要说缅甸啤酒的特点,可以用“清淡”一个词来概括——麦香中带有微酸,酒体颜色浅,泡沫薄,挂壁也薄,口感清爽,带有一丝酸味。
在啤酒爱好者的眼里,似乎不能算是顶尖的啤酒,但是在东南亚的高温之下,前后望去是不见尽头的水域和零星岛屿,手边有一瓶冰冻的咩玛Beer给你消暑解乏,就已经是让人满足的回忆了。
红山酒庄
说来你可能不相信,葡萄酒是缅甸的特色产业。如今依附旅游业,居然也发展得有模有样。不过,这里葡萄酒的产量依旧没有发展到可以出口的地步。如果想要一尝究竟,只能亲临缅甸才能喝到了。
东南亚的气候怎么能适合葡萄生长呢?漫长的雨季会破坏掉葡萄的甜度,而持续不断的高温也会极大的影响葡萄藤蔓的健康。不过这些葡萄还真就在东部的丘陵上生长起来。
目前缅甸的葡萄酒庄有两家,都集中在缅甸东部的掸邦地区。而这家红山酒庄就坐落在著名的旅游集散地娘水镇附近的山丘上。
红山酒庄由缅甸本土的一位商人创立,有一个不算大的酿酒车间和一片景色宜人的葡萄园。
说来有趣,虽然是缅甸本地产的葡萄酒,但是葡萄的品种是从法国和西班牙移植而来,酿酒的橡木桶部分来自欧洲,部分来自北美,而装瓶所使用的玻璃瓶和瓶身上贴的酒标,都是中国生产的。要说这瓶葡萄酒属于缅甸的那一部分,应该就是葡萄生长过程中所汲取的区域风味吧——毕竟,这也算是葡萄酒世界中,地理环境比较极端的酒庄了。
在红山酒庄,花三千缅币可以买到一个品酒套餐,套餐中包括了两杯不同年份的红酒,一份桃红葡萄酒和一份白葡萄酒,以及佐酒的面包和芝士。合折人民币15元。至于味道嘛……个人感觉2015年晚收的那一批最为适口,有甜瓜的香气,味道酸甜均衡,果香丰富,完全不涩口。
在酒庄的露台上,游客围着橡木桶形状的桌子坐下,面前摆放颜色深深浅浅的几杯葡萄酒,抬眼望去则是一片丘陵的葡萄园,在葡萄园延伸的尽头,看得到远在山脚下的茵莱湖。
随着傍晚将近,太阳贴着远处的湖面缓缓落下,在葡萄园中洒满余晖。
街边小馆
前面提过的娘水镇,属于繁忙的旅游集散地。在茵莱湖游览完毕的游客,往往会在这里乘夜巴赶往仰光或者蒲甘这样的大城市。
巴士的时刻表总会有半小时前后的时差,在等待的时间里,能找一杯小酒消磨消磨时光,不失为明智之举。
夜幕降临之后,白天的热气稍稍有些退去。聪明的游客早就冲过凉,换过衣服,将行李存在巴士站,然后一身轻松的啪嗒着拖鞋在镇子的街道上游荡。
如果你去过随便哪个东南亚国家,记忆里一定会有这样一家相似的小馆。
把桌子支在街边,招牌上有各种颜色的挂灯。地方还算干净,没有空调,但也不是特别热。桌上摆着亚热带特色的小花,还有穿裙子编辫子的妹子拿着小本儿给你介绍特色菜。
小馆里的客人不乏喧闹,各种国家的语言都听得到几句,但是你端着一杯莫吉托,看着门外的夜色和灯光,却就是生出了那么一股清净又清闲的舒适感。
喝完一杯酒,正好赶上巴士到站,你着急忙慌的离开,在小馆的时间总共呆了不到40分钟。但是几个月之后,却发现自己忘不掉那个忙里偷闲的夏日夜晚。
棕榈酒
棕榈是缅甸的经济作物,而有棕榈的地方,就会有棕榈酒。本来以为是一种广受欢迎的本土饮料。谁知道一路打听过来,问起Toddy和 Palm Wine,大家不是茫然不知就是一脸嫌弃。
后来,在曼德勒城郊东曼塔湖附近(就是乌本桥那一带),向导连着问了几户人,才把车开到了制作棕榈酒的农家。
顺着隐秘在棕榈林中的小路走进去(还撞到了一头牛),摸索了半天才发现林中洞天——其实也就是两间很低矮的茅草屋,总共只住着一户人家,以制作棕榈酒和棕榈糖为职业。
和我们熟悉的那些精酿酒类不同,棕榈酒是一种特别粗糙的饮料。每天早上,男主人提着砍刀爬上十多米高的棕榈树,砍破树皮,收集乳白色的树汁。
这些棕榈汁放在陶罐里自然发酵,放到中午就是低度数的棕榈酒,放到晚上就是高度数的棕榈酒。
低度的棕榈酒喝起来就像是甜醪糟,高度棕榈酒尝起来甜味更弱,酸味更加突出,还有一些辣舌的感觉。友情提示,如果你妄想买两瓶棕榈酒带回中国,它们在托运的过程中会再度发酵,变成味道不知所云的黑暗料理……所以这是一种最好现酿现喝的特色酒。
值得一提的是,棕榈酒其实更像是副业,棕榈更大的用途是炼糖。棕榈糖是多数东南亚国家的特产之一,缅甸也不例外。和蔗糖比起来,棕榈糖的甜度更低,所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更多,因此在最近几年,被西方渐渐炒的火了起来。
酿制棕榈酒的这户人家,除了酿酒之外,也会熬制棕榈唐。就是下图这几个看起来像粪蛋儿一样的玩意。
虽然长得不太好,但是这些棕榈糖,都是用100%棕榈汁熬煮而来,女主人还在熬制过程中加入了芝麻来增添风味。
这些棕榈糖尝起来确实比红糖要淡一些,可以小口小口的白口吃掉,由于加入了芝麻,所以糖块中有十分浓郁的坚果香,还有一些翻沙的口感,如果手边有杯茶,这些糖块就是很棒茶点了。
在蒲甘古城,一顿传统的缅餐之后,棕榈糖就常作为餐后甜点。
威士忌
Okay,终于说到了威士忌。
在缅甸,威士忌的存在感有些诡异的高。一种叫做Grand Royal的威士忌的广告遍布各大城市和乡村。遍布到什么程度呢?从蒲甘赶往曼德勒的路程中,在路边小店里吃一碗面条,
一抬眼就能看见纸巾盒上印着的Grand Royal威士忌广告。
稍微查了一下资料,Grand Royal是缅甸酿酒集团Grand Royal Group旗下的一个威士忌品牌。
Grand Royal Group创立于1995年,是缅甸最大的也最具主导性的酒精饮料集团,旗下不仅有威士忌,还有干金和朗姆酒。这个集团在缅甸占据了70%的威士忌市场份额。由于缅甸本地的原料有限,酿造威士忌的原料多为从世界其他地区进口。在2016年末的时候,还和全球供应商Future Master达成合作,以保障其产业链。
总之,在这片有待开发的市场里,Grand Royal whisky 绝对是一款代表产品了。
最终尝到这款威士忌,是在曼德勒的一家屋顶酒吧上。500缅币能买一个double shot, 比同在酒单上的杰克丹尼啊,尊尼获加啊,芝华士啊要便宜很多倍。
这款在2015年取得过很多国际奖项的调和威士忌,尝起来是这样的感觉:
颜色:浅柠檬黄,酒体轻薄
气味:麦芽香气,随即延展出柑橘果香,以及一丝奶油香草的味道
味道:入口香甜,顺滑,有蜂蜜的甜味,一点香草风味,随后转苦,略有些烧喉余味苦甜相见,柑橘风味明显
水解后甜味更加强烈。
总的来说,是一款大众都能接受的威士忌,不难喝,不过味道有些直来直去,相对缺乏层次感。
虽然这样说,但它也不失为是旅途解乏的好伙伴。
说实话,和其他东南亚国家比起来,缅甸在吃吃喝喝方面可能显得不那么丰富,但是依旧是值得尝试的新鲜味道(无论餐食还是酒类)。如果大家对这个国家有兴趣,或者即将前往游览,需要建议的话,欢迎在留言区向作者提出。
Anyway,希望这场吃吃喝喝喝的小冒险,能够预热你的假日气氛。
文章来源:洋酒苑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