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独家|对于威士忌市场现状的认知》

2017-03-18 09:37
【如果威士忌酒款没有历史和文化,无非是一种让人逃避现实的麻醉剂。】

正因为威士忌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在与志同道合的威士忌爱好者共同分享佳酿时,才让心灵有了更多的交汇点,才让威士忌趣味得以有更大的升华。

对于威士忌市场来说,遥远的未来无法预知,但其短期发展变化是可以预测的,就跟天气预报一样,只要仔细观察现况,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其中因果关系,不难看出整体的趋势走向。

从数据方面来看。

中国进口威士忌市场在2012年迎来销量巅峰后,从2013年开始已连续3年逐年下滑趋势,而从最新行业数据和市场整体情况来看,怎么看都是纠结的感觉!

2016 年,威士忌的进口总量约 1452 万升,同比下降 7.93%;总额约 1.13 亿美元,同比下降 5.04%。

从威士忌来源国看,英国占绝对的主导优势,进口量约 1333 万升,同比下降 8.25%,约占进口总量的 84.25%;进口额约为 9845 万美元,同比下降 5.77%,约占进口总额的 87.04%;均价约 8.05 美元/升,同比增长 3.21%,可见,英国威士忌进口量、进口额下降和均价上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16 年中国整个进口威士忌市场的行情变化。

不过,美国和日本等威士忌也在逐步发展,如日本威士忌的进口量和进口额同比分别增长了 8.48%。

至于国内五大威士忌贸易地区2016年排名与 2015 年一致,上海依然占据最大比重,不过同比 2015 年有所下降,北京和广东则紧随其后。 

知乎上亦有个大神在专栏写了分析威士忌进出口数据的文章中提到,在去年《2014年到2016年我国部分威士忌进口情况概览》中进口数据显示结果是2016年我国全年威士忌进口同比2015年下滑3807万元人民币。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国内威士忌呈现下滑和疲软的态势。

或许很多人会不敢苟同,毕竟现在各大媒体无论是在2016年还是在现在2017年初,报道的都是国内威士忌市场一片欣欣向荣之象,各大酒厂皆是信心满满,仿若是国内各大威士忌经销商都赚得满盘皆饱的状态。

其实,这只是各大媒体品牌方盲目表现特征之一。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国内威士忌市场的发展也少不了这些乐观的报道。

由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得到相关认知。

小编认为,2017年的话,威士忌市场也依旧处于平缓发展阶段,总体呈微上升趋势,起码至2020年,三年时间内,各大国际酒厂在国内的布局还处于培养市场阶段,主流媒体、各大自媒体、出版杂志方、酒吧方估计都会推出各种培训计划、组织活动、品鉴会之类,然后坐等三年后,在大井喷爆发趋势中进行大收割。

由此可以相信,威士忌万花筒的时代很快会到来。

想收藏威士忌的朋友,可以狩猎三至五年以后能预见停产的酒厂,以及90年代的原桶,毕竟80后进入顶峰,90后的时代已经到来。

对于威士忌市场现状的认知,小编认为有以下几个:

其一:消费者及消费环境方面。

相比两三年前,国内消费者在威士忌的整体认知上着实明显提升不少,这当然得得益于各大主流媒体,影视作品中不时出现的威士忌身影,微博、微信公众号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酒款信息,酒商或者是酒吧方组织培训和品鉴的愈来愈多活动,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国内消费者的威士忌认知。

国内消费者的变化趋势很明显,随着国内消费者对于威士忌的更多了解和尝试,其消费行为更趋理性化和多样化,具体表现在不再盲目的追逐价高为贵的威士忌,而是结合个人喜好、潮流趋势、乃至消费场景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酒款,这两年市场上升势头火爆的进口单一麦芽威士忌就是明证。

越来越多的单一麦芽威士忌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经营者都有着更多选择,单麦在国内众多酒吧总销量中占到95%以上,其消费者中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约在8:2,核心客户群体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圈或时尚圈的从业人士,而这些中产人群在前几年还是以主要消费调和型威士忌为主。

据小编观察,身边的威士忌酒友数量也在提高,且是越来越年轻化趋势,30岁左右的中产阶级消费者是威士忌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习惯改变势必对整个威士忌市场造成一定影响,我们中国来说,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到2020年会有3亿中产,这2020年真是一个大爆发的时间节点,而到了十三年后,2030年,中产阶级则会变成6亿,这是非常巨大的发展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消费环境方面,各地威士忌酒吧的兴起,确实为威士忌的普及做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Highball,Mizuwari(水割)这样的威士忌喝法,不仅拯救了战后的日本威士忌市场,也使得很多刚刚接触威士忌的朋友可以充分体会到威士忌的滋味。

其二:大宏观环境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跟汇率有关,从2016年每月进口总额大体下滑可以看出,威士忌进口层面会因为汇差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方面是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威士忌酒厂都在下饺子,苏格兰方面最快破处一般也要3年的时间,2020年会是这个行业的一个节点,那时候英国可能已经完成脱欧,这对于太依赖欧盟的苏格兰地区所有产业会形成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个方面是受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三公”消费限制对于国内白酒的影响最大,但对于威士忌这类洋酒的影响也不能说没有,近几年政府部门三公消费大大缩减,以前大口喝洋酒的民企和国企老板们应酬也相对减少,少了请客吃饭喝酒与送洋酒的现象,连夜总会的威士忌等洋酒消费也降低了不少。

其三:国内威士忌恶性竞争市场的冲击方面。

国内现在仍很大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威士忌酒友能够找到一个信得过威士忌网店或实体店并不容易,在国内买了一瓶威士忌,还得四处地问一些酒友买的是否是真品,非得去国外一些专店去买才放得下心来,这可真是悲哀的现象。

不过,国内的确仍存在很多不良酒商,用冒牌假威士忌或小作坊勾兑的威士忌去欺骗威士忌爱好者的感情。

还有就是水货(进口平行货)冲击着国内威士忌市场,当然有个好消息就是,淘宝今年会改规则,淘宝将对“淘宝汇吃”市场入驻和清退条件做调整优化,这样的话,特别是对于进口酒业来说,意味着大洗牌,僧多粥少狼多肉少现象出现,水货估计能死一大片。

说到国内现状,很多威士忌爱好者会产生这样一个想法,为什么我们国内除了台湾外,为什么没有自己拿得出的威士忌生产厂家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就算我们自己国内威士忌生产厂生产出的低价国产威士忌,你会去买吗?

不得不说,国内的威士忌市场环境真的好复杂。

其四:价格方面。

对于国内的威士忌价格走势,相信酒友们多深有体会,特别是日本威士忌,更是像是跨越式发展,三年前山崎12单价大约是不到300元一瓶,如今却已经过900元,还经常出现商家缺货断货现象,像山崎12渡边美树总裁桶,价格已经过了1300元了,白州12年这种之前做调和基酒的现在也过500元了,山崎18年从最开始的一千元出头涨到三千价位,山崎25年更是惊人,已经变成了投资品,从九千直接涨到近三万,而且还一瓶难求,当然,余市、宫城峡这些阶段性停产的酒也是涨势吓人,至于轻井泽,连一瓶调和的轻井泽俱乐部都可以卖到800元多,嘉德成交价突破五千元,甚至偏门的诸如美露香时期、协会装瓶的轻井泽都开始被追捧。

日本威士忌有如此价位走势,不得不说是其营销手段着实了得。

其实,日本大厂的库存量是非常可观的,其产量绝对是足够的,但由于其每年的产量都是固定的,不会大幅增加产量,而且每年都固定区域固定份额的酒,其单价自然水涨船高,不得不佩服日本人所做的卓越生意经。

同时来说,苏格兰威士忌的价格变化却很有意思:波摩被三得利收购之后,老波摩开始涨价,云顶中高年份、老酒开始小幅涨价,老阿贝和一些会员版在涨价,只是他家的两百周年跌的不少。

当然,现在是IB战国时代的来临,一些独立装瓶厂的高年份在涨价(慕赫、林可伍德、罗斯班克等),总的来说,大多数苏格兰威士忌基本款还是一个很稳定的价格,甚至泰斯卡、拉弗格、乐加维林、格兰威特的低年份出现了跳水价格。

其五:众多国际酒商努力的方面。

对于国内的威士忌消费环境,在饮用方式与场景结合的突破方面,众多国际酒商走出了许多中国特色的路子。

很多人都知道,十多年前芝华士通过在夜场大力推广兑绿茶+冰块的中国特色饮用方式,用革命性的方式突破了在夜场洋酒怎么喝才好店家怎么才愿意推的问题,那么现在,各大威士忌酒商一直尝试另外一种渠道,去切入的(中高档)中餐厅,如何选择合适的产品在合适的价格中进行适合的喝法,让消费者愿意去尝试并养成吃饭喝威士忌的习惯,这对威士忌酒商来说将是未来的一大机遇。

众多国际酒商还在产品创新引领域迎合多样化的消费潮流,推出特色化的产品包装、容量,甚至是全新概念和玩法的产品,以更新潮和时尚的方式来增加消费者体验,继续扩大威士忌的消费者阶层。
其六:各大酒厂酒款方面。

除了苏格兰、日本之外的单一麦芽威士忌,澳洲、美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单一麦芽,还有印度威士忌的阿目(Amrut),这是高温地区熟成技术的先行者,也是被威士忌圣经屡次评为高分的一个酒厂,至于台湾威士忌,除了噶玛兰(Kavalan)屡获各项大奖外,还有一家南投酒厂,也保持着不错的品质。

相比单一麦芽威士忌,波本、黑麦的口味还是略微单一,过于粗糙,但波本、黑麦在技术上的革新确实势头强劲,市场发展前景乐观,国内市面上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高端陈年波本,比如说在上海已经逐渐有一些酒吧在注意波本的搭建,其他城市波本文化相对来说还是较为滞后。

总的来说,威士忌市场仍需要坚持与等待,特别是我们国内威士忌市场,相信坚守过寒冷的冬天,国内威士忌的春天很快就会来临。

撰文:昏鸦派
本文为酒蟲网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评论 2
评论一下
阿文较瘦
阿文较瘦
2017-03-18 19:49
凯
2017-04-06 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