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酒厂
2017-02-24 16:35
波特艾伦(PortEllen)、布朗拉(Brora)、雷迪博恩(Ladyburn)、罗斯班克(Rosebank)与班夫(Banff)!

许多威士忌鉴赏家现在可能已经竖起耳朵、追忆起上次喝到这些酒的感受,或者后悔多年前没有即刻买入这些酒款!对这些名称不甚熟悉者,还可能以为我正在背诵儿时宠物的昵称。上述只不过是众多倒闭、被夷平、关厂、仅存史书中的酒厂之一。这些沉默的酒厂要自信地与消费者沟通,有时是比较困难的,毕竟「这些酒肯定缺乏质量,否则为何酒厂会倒闭?」这样的质疑逻辑近乎完美。
所以,到底这些是怎样的酒厂?为何关厂,且为何有些酒厂能生产出比其他人更求之不得的酒款?

酒厂倒闭不是会发生在近日的现象。
从威士忌的发展史来看,许多酒厂都曾在某些阶段面临到以下问题:迫切关闭、财务困难、需求变化造成的长期停摆、技术进步、转为对姊妹厂投资等等,或者单纯的运气不好!举例来说,曾经的苏格兰威士忌首都,坎培尔镇(Campbeltown)也因为爱丁堡─斯贝塞铁路完工以及美国禁酒令开放,从巅峰的30座酒厂沦为现今仅剩3座仍在运作,几乎丢失其地理地位。
全球市场需求的变化,对现今苏格兰威士忌的可得性与释出确实有重大影响与冲击。
在60年代晚期与70年代早期,威士忌产业经历了如今日的爆炸性荣景。美国市场的成长使苏格兰酒厂开始扩建,托摩(Tormore)、托明多(Tomintoul)、布拉佛(Braeval)与雷迪博恩(Ladyburn)等酒厂因应而生。
而到了70年代晚期与80年代初期,欧陆需求锐减,塑造了现今生产过剩的问题,形成所谓「威士忌湖」,使许多酒厂开始降低产能。现在的我们,仍可确切地感受这段时间丧失的产能,比如托马丁(Tomatin)、麦卡伦(Macallan)等酒厂,其30年原酒极度缺乏,导致全球配额紧张,托马丁甚至直接停止了30年酒款的释出。
部分酒厂在这段时间实际上暂时关厂,却在今日拥有众多推崇者。艾雷岛的亚伯酒厂(Ardbeg)便是铁证:1983年关厂、90年代早期仅偶尔生产,直到被LVMH集团收购并重新翻修。这就是为什么亚伯除了一款10年,所有酒款都是无年份装瓶,并且绝不可能释出任何25或30年的威士忌,因为当时他们根本不事生产!
班夫酒厂的关厂则归咎于90年代初期的火灾与蓄意破坏,但因为这些理由关厂的酒厂还属少数。许多苏格兰酒厂的倒闭仍然是由于1980年代的过剩供给。当时这个不存在的全球单一麦芽市场促使许多蒸馏厂合并、进行姐妹厂投资,生产风格相近的威士忌。

因为所产新酒风格极类似,当格兰露思(Glenrothes)决定扩充产能以支持西班牙市场对顺风牌调合威士忌(Cutty Sark)的需求时,间接导致了格兰格拉索(Glenglassaugh)1986年的关厂命运。
相同的原因也致使罗斯班克与波特艾伦沦为历史。
2002年罗斯班克的倒闭源自于同样以低地单一麦芽威士忌的角色为Johnnie Walker与Old Parr提供调和用酒的格兰金奇(Glenkinchie)所拥有的物流优势;而波特艾伦关厂的原因则稍微复杂一些。如同许多酒厂,波特艾伦在1966年也开始扩建产能、新增到4支罐式蒸馏器。到了1973年,自动化发麦(Drum Maltings)的投资使波特艾伦的角色转为替姊妹厂拉加维林(Lagavulin)与卡尔里拉(Caol Ila)提供发芽大麦,而两者同样在1974年进行大规模扩建。对于拥有三座艾雷岛酒厂的帝亚吉欧来说,关闭其中最小的一座,显然是相当明确的策略决定。所以,即便生产出绝无仅有的好酒,波特艾伦仍然成为最后一座关厂的艾雷岛酒厂,成为那些泥煤狂热者心目中的传奇酒厂。

这些关闭了的酒厂都是历史的一部分。他们象征了苏格兰威士忌产业的浮沉与波动,同时提醒着那些仍在展厂、扩充产能的酒厂与酒商:切莫重蹈覆辙。所以,当下次有消费者询问起这些已关厂的威士忌,请务必记得,每喝掉一瓶、就是某部分威士忌蒸馏史的永远消失!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威士忌大全
作者:Stephen Notman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

许多威士忌鉴赏家现在可能已经竖起耳朵、追忆起上次喝到这些酒的感受,或者后悔多年前没有即刻买入这些酒款!对这些名称不甚熟悉者,还可能以为我正在背诵儿时宠物的昵称。上述只不过是众多倒闭、被夷平、关厂、仅存史书中的酒厂之一。这些沉默的酒厂要自信地与消费者沟通,有时是比较困难的,毕竟「这些酒肯定缺乏质量,否则为何酒厂会倒闭?」这样的质疑逻辑近乎完美。
所以,到底这些是怎样的酒厂?为何关厂,且为何有些酒厂能生产出比其他人更求之不得的酒款?

酒厂倒闭不是会发生在近日的现象。
从威士忌的发展史来看,许多酒厂都曾在某些阶段面临到以下问题:迫切关闭、财务困难、需求变化造成的长期停摆、技术进步、转为对姊妹厂投资等等,或者单纯的运气不好!举例来说,曾经的苏格兰威士忌首都,坎培尔镇(Campbeltown)也因为爱丁堡─斯贝塞铁路完工以及美国禁酒令开放,从巅峰的30座酒厂沦为现今仅剩3座仍在运作,几乎丢失其地理地位。
全球市场需求的变化,对现今苏格兰威士忌的可得性与释出确实有重大影响与冲击。
在60年代晚期与70年代早期,威士忌产业经历了如今日的爆炸性荣景。美国市场的成长使苏格兰酒厂开始扩建,托摩(Tormore)、托明多(Tomintoul)、布拉佛(Braeval)与雷迪博恩(Ladyburn)等酒厂因应而生。
而到了70年代晚期与80年代初期,欧陆需求锐减,塑造了现今生产过剩的问题,形成所谓「威士忌湖」,使许多酒厂开始降低产能。现在的我们,仍可确切地感受这段时间丧失的产能,比如托马丁(Tomatin)、麦卡伦(Macallan)等酒厂,其30年原酒极度缺乏,导致全球配额紧张,托马丁甚至直接停止了30年酒款的释出。
部分酒厂在这段时间实际上暂时关厂,却在今日拥有众多推崇者。艾雷岛的亚伯酒厂(Ardbeg)便是铁证:1983年关厂、90年代早期仅偶尔生产,直到被LVMH集团收购并重新翻修。这就是为什么亚伯除了一款10年,所有酒款都是无年份装瓶,并且绝不可能释出任何25或30年的威士忌,因为当时他们根本不事生产!
班夫酒厂的关厂则归咎于90年代初期的火灾与蓄意破坏,但因为这些理由关厂的酒厂还属少数。许多苏格兰酒厂的倒闭仍然是由于1980年代的过剩供给。当时这个不存在的全球单一麦芽市场促使许多蒸馏厂合并、进行姐妹厂投资,生产风格相近的威士忌。

因为所产新酒风格极类似,当格兰露思(Glenrothes)决定扩充产能以支持西班牙市场对顺风牌调合威士忌(Cutty Sark)的需求时,间接导致了格兰格拉索(Glenglassaugh)1986年的关厂命运。
相同的原因也致使罗斯班克与波特艾伦沦为历史。
2002年罗斯班克的倒闭源自于同样以低地单一麦芽威士忌的角色为Johnnie Walker与Old Parr提供调和用酒的格兰金奇(Glenkinchie)所拥有的物流优势;而波特艾伦关厂的原因则稍微复杂一些。如同许多酒厂,波特艾伦在1966年也开始扩建产能、新增到4支罐式蒸馏器。到了1973年,自动化发麦(Drum Maltings)的投资使波特艾伦的角色转为替姊妹厂拉加维林(Lagavulin)与卡尔里拉(Caol Ila)提供发芽大麦,而两者同样在1974年进行大规模扩建。对于拥有三座艾雷岛酒厂的帝亚吉欧来说,关闭其中最小的一座,显然是相当明确的策略决定。所以,即便生产出绝无仅有的好酒,波特艾伦仍然成为最后一座关厂的艾雷岛酒厂,成为那些泥煤狂热者心目中的传奇酒厂。

这些关闭了的酒厂都是历史的一部分。他们象征了苏格兰威士忌产业的浮沉与波动,同时提醒着那些仍在展厂、扩充产能的酒厂与酒商:切莫重蹈覆辙。所以,当下次有消费者询问起这些已关厂的威士忌,请务必记得,每喝掉一瓶、就是某部分威士忌蒸馏史的永远消失!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威士忌大全
作者:Stephen Notman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