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威士忌各个产区的威士忌真的存在差异吗?
2017-01-14 11:04
谈到苏格兰威士忌,“产区特征”或“产区差异”的概念尽管大部分时候都很受用,但也并非精准到毫无漏洞。举例,倘若说艾雷岛的单一麦芽威士忌是以烟熏味而闻名的——它们几乎是口感最辛辣刺激的威士忌,那么为什么Bruichladdich和Bunnahabhain酒厂的很多出品又是非常温和、清淡的?低地产区的威士忌是尾韵干爽、嘎然而止的明显代表,那为何Auchentoshan酒厂的出品尾韵又偏悠长、总带着甜甜的繁复果味?斯佩塞,超过一半以上的苏格兰麦芽威士忌蒸馏厂所在地,其出产酒品的多样化就更难用一言以蔽之了,各种浓烈程度、尾韵长短的酒款都有。稍微资深一点的爱好者们都知道,木桶在威士忌熟成期所造成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大约60%以上的酒体香气都是由其直接决定的,换句话说,实际上和产区因素的关系不大。
把话说得更透一些吧,主宰某一款威士忌风格的,不是酒厂的地理位置,而是酒厂的酿造传统以及当时的营销需求。在过去150年里,单一麦芽蒸馏厂的最主要客户,实则是那些大型的调酒厂商(Blending Houses)——他们都有自家的固定而严谨的调合配方。譬如,某款经典调合威士忌一定要用艾雷岛出产的威士忌X和斯佩塞出产的另一款威士忌Y来混合,倘若单一麦芽蒸馏厂擅自随心所欲地变换酒风,那么原来辛辛苦苦地总结、实践出来的调合配方就全乱套了!
任何单一麦芽威士忌的风味、个性、香气,都不可能偏离两个实质:它在生产环节的整套工艺(发芽、糖化、发酵、蒸馏)和它熟成的方法。
首先,生产工艺要细化起来,包括且不限于:麦芽的烘培程度——是否添加泥煤以及添加多少;,大麦或其他谷物原料的处理手法;在发酵池中发酵多久;蒸馏器的尺寸和操作形式;酒体经蒸馏后所进入的冷凝器种类——是采用传统的虫桶冷凝器(Worm Tub)还是新式的壳管冷凝器(Shell-and-Tube),这些因素的影响都不如木桶带给威士忌风味影响大,但是如果大麦中添加了泥煤那么就又另当别论了……简言之,就是在酿制威士忌的完整过程中,所运用的全部手工技术。每个独立的单一麦芽蒸馏厂都有自己逐渐形成定式的习惯,而且这些习惯在数十年内基本一成不变。但是其细微之处还是不可忽略的,比如阿贝本来来的泥炭风味比较少,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吻和营销所需,现如今大家也可以感受到,它的泥炭风格也越来月浓烈。
其次,具体的成熟方法又包含:原酒在熟成酒桶中与木材充分接触的时间长短,和酒桶的材质特性——例如,是用美国的白橡木桶还是欧洲的红橡木桶?木桶是首次利用(first-fill)还是二次利用(refill)?这些会对酒的风味产生比较多的因素。存放大批酒桶的熟成仓库是何种建筑结构(传统抑或现代),最终,熟成仓库所在的地点或多或少也有一些影响,不过相比其他众多因素,这一点已算微乎其微了。
另外,还有很多酒厂是通过增加更多风味的酒款来丰富产品线,比如Tobermory
,他虽然是一个岛屿区的威士忌,风格却比较甜美,它的产品是几乎是不含泥炭的,但是他的子品牌Ledaig就是带有泥炭风味的酒款。
综上所述,我们在具体研究某一酒厂的传统风格时,传统酒厂的酿造工艺和使用陈年的酒桶才是首当其冲的课题,还有根据当时年代的趋势和营销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
假如单一麦芽蒸馏厂的经营者们很乐意,艾雷岛的X酒厂当然也可酿制一款非常典型的“高地威士忌”——还真有这么做的,请参考Caol Ila、Ardbeg、Bruichladdich的个别出品;斯佩塞的Y酒厂也有能力推出一款足以定义为“艾雷岛烟熏味”的作品——BenRiach、Benromach,还有已经停产高地的Brora酒厂就是很好的例子,是由于当时需要根据趋势和需求添加泥炭风味。做话虽如此,如果你想让一家酒厂一模一样地复刻另一家的产品,这就根本无法办到了,哪怕它们从地点上看,仅有“一墙之隔”。
最后可别忘了,即便到今天,苏格兰地区的所有单一麦芽蒸馏厂,每年至少90%以上的产量,依然是要直接供给那些调酒厂商的。他们必然不会冒着失去最大顾主的风险,这才是整个行业规则的命脉所在!因此,我们所看到的事实便是,艾雷岛和斯佩塞,或其他任何产区的酒厂,都在强调“不变”二字的重要,自觉恪守着近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惯例,久而久之,苏格兰单一麦芽威士忌强烈的地域特质便一目了然了,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产区差异”。

产区划分的由来
产区划分的缘由,在苏格兰的古老历史中找到了印证:1780年基于税收考虑,封建时代的苏格兰首次划定“低地”(Lowland)和“高地”(Highland)的分界线。随后在19世纪末,“艾雷”(Islay)、“坎贝尔镇”(Campbeltown)、“斯佩塞”(Speyside)这几大主要产区的明确定义,也逐渐“浮出水面”了。
产区差异,这是极其伟大的营销概念!
过去20多年来,依照不同的产区划分,去有系统、有逻辑地探索单一麦芽威士忌的世界,似乎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对比,我们普遍所遵循的原则是:在苏格兰某一地区出产的威士忌,在口味上,一定与另一地区有所差异。
这真是一个伟大极了的营销概念!“没有哪一款麦芽威士忌是口味相同的”,这就顺理成章地让红酒客们找到了共鸣,毕竟,他们早已对于同一大产区内的错综复杂、细致入微的地域差异烂熟于心——譬如法国波尔多地区的各大酒庄。当然,这种说法,也让苏格兰威士忌显得愈发平易近人,极大鼓励了消费者们的购买收集欲和好奇心。
选出一组麦芽威士忌品牌,分别充当代表不同产区的经典酒款,最早蹒跚学步般地“试水”这种市场推广企划的是Distillers Company Limited集团(简称D.C.L.),他们在1982年非常谨慎地推出了名为“The Ascot Malt Cellar”的威士忌“酒窖”系列,其中包括品牌:Rosebank(低地)、Linkwood(斯佩塞)、Talisker(斯凯岛)、Lagavulin(艾雷岛),以及Strathconnan和Glenleven这两款调和型纯麦威士忌。
1988年,D.C.L.的“继任者”United Distillers集团(简称U.D.)②继承发扬了前者的创意,一组名为“Classic Malts”③的企划再次加重强调了单一麦芽威士忌的产区差异性概念,他们所选择的都是一些小规模、秉持传统、周边风景如画的酒厂——这家公司简直太聪明了!他们预料到很快就有消费者产生实地参观这些单一麦芽威士忌生产地的冲动,因此,大批游客中心以及相关设施迅速在这些酒厂之中落成。
U.D.的这个营销举措顺应了时势,智力含金量颇高,当然了,他们也必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所有人开始在谈到麦芽威士忌时,都乐此不疲地带上了深深的产区烙印——比如“一支厚颜无耻的小小低地”(a cheeky little Lowland),“宁愿喝一款北高地风格的优良代表”(rather a good example of the North Highland style)或“经典的佩思郡威士忌,典型的雪莉桶口味”(classic Perthshire whisky, of the sherried kind)。作家们把苏格兰的国土划分成了几大块,又在大块的基础上继续划分更小的小块,但以我个人之见,实际上,这都是幕后的出版商们在鼓吹、驱动,因为对他们而言,越详尽的产区分类越让他们有话题可发挥,也就越能出版更多引人入胜的畅销书。
后面的故事,正如我们不难预见的,当年其他酒商集团也着手纷纷效仿U.D.的营销概念,但又由于他们并不拥有如U.D.旗下那么繁多、生态多样化的蒸馏酒厂,大部分的效仿多少显得有些三心二意、力不从心。
注:
① 即The Keepers of the Quaich,象征了苏格兰威士忌酒业的最高荣誉并为国际所公认的行业公会,值得一提的是,Charles Maclean在1992年入选该协会之后,又于2009年获得了“Master of The Quaich”的行业个人最高荣誉;
② U.D.由D.C.L.与当时同为Guinness酒业旗下的Arthur Bell & Sons集团合并而成;
③ 1998年,Diageo在原Guinness集团和Grand Metropolitan集团的基础上整合形成,原U.D.体系的酒业也理所当然地作为了Diageo的子公司,因此这个最原汁原味的“Classic Malts”企划也被保留至今,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产品系列。
文章来源:网络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
把话说得更透一些吧,主宰某一款威士忌风格的,不是酒厂的地理位置,而是酒厂的酿造传统以及当时的营销需求。在过去150年里,单一麦芽蒸馏厂的最主要客户,实则是那些大型的调酒厂商(Blending Houses)——他们都有自家的固定而严谨的调合配方。譬如,某款经典调合威士忌一定要用艾雷岛出产的威士忌X和斯佩塞出产的另一款威士忌Y来混合,倘若单一麦芽蒸馏厂擅自随心所欲地变换酒风,那么原来辛辛苦苦地总结、实践出来的调合配方就全乱套了!
任何单一麦芽威士忌的风味、个性、香气,都不可能偏离两个实质:它在生产环节的整套工艺(发芽、糖化、发酵、蒸馏)和它熟成的方法。
首先,生产工艺要细化起来,包括且不限于:麦芽的烘培程度——是否添加泥煤以及添加多少;,大麦或其他谷物原料的处理手法;在发酵池中发酵多久;蒸馏器的尺寸和操作形式;酒体经蒸馏后所进入的冷凝器种类——是采用传统的虫桶冷凝器(Worm Tub)还是新式的壳管冷凝器(Shell-and-Tube),这些因素的影响都不如木桶带给威士忌风味影响大,但是如果大麦中添加了泥煤那么就又另当别论了……简言之,就是在酿制威士忌的完整过程中,所运用的全部手工技术。每个独立的单一麦芽蒸馏厂都有自己逐渐形成定式的习惯,而且这些习惯在数十年内基本一成不变。但是其细微之处还是不可忽略的,比如阿贝本来来的泥炭风味比较少,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吻和营销所需,现如今大家也可以感受到,它的泥炭风格也越来月浓烈。
其次,具体的成熟方法又包含:原酒在熟成酒桶中与木材充分接触的时间长短,和酒桶的材质特性——例如,是用美国的白橡木桶还是欧洲的红橡木桶?木桶是首次利用(first-fill)还是二次利用(refill)?这些会对酒的风味产生比较多的因素。存放大批酒桶的熟成仓库是何种建筑结构(传统抑或现代),最终,熟成仓库所在的地点或多或少也有一些影响,不过相比其他众多因素,这一点已算微乎其微了。
另外,还有很多酒厂是通过增加更多风味的酒款来丰富产品线,比如Tobermory
,他虽然是一个岛屿区的威士忌,风格却比较甜美,它的产品是几乎是不含泥炭的,但是他的子品牌Ledaig就是带有泥炭风味的酒款。
综上所述,我们在具体研究某一酒厂的传统风格时,传统酒厂的酿造工艺和使用陈年的酒桶才是首当其冲的课题,还有根据当时年代的趋势和营销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
假如单一麦芽蒸馏厂的经营者们很乐意,艾雷岛的X酒厂当然也可酿制一款非常典型的“高地威士忌”——还真有这么做的,请参考Caol Ila、Ardbeg、Bruichladdich的个别出品;斯佩塞的Y酒厂也有能力推出一款足以定义为“艾雷岛烟熏味”的作品——BenRiach、Benromach,还有已经停产高地的Brora酒厂就是很好的例子,是由于当时需要根据趋势和需求添加泥炭风味。做话虽如此,如果你想让一家酒厂一模一样地复刻另一家的产品,这就根本无法办到了,哪怕它们从地点上看,仅有“一墙之隔”。
最后可别忘了,即便到今天,苏格兰地区的所有单一麦芽蒸馏厂,每年至少90%以上的产量,依然是要直接供给那些调酒厂商的。他们必然不会冒着失去最大顾主的风险,这才是整个行业规则的命脉所在!因此,我们所看到的事实便是,艾雷岛和斯佩塞,或其他任何产区的酒厂,都在强调“不变”二字的重要,自觉恪守着近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惯例,久而久之,苏格兰单一麦芽威士忌强烈的地域特质便一目了然了,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产区差异”。

产区划分的由来
产区划分的缘由,在苏格兰的古老历史中找到了印证:1780年基于税收考虑,封建时代的苏格兰首次划定“低地”(Lowland)和“高地”(Highland)的分界线。随后在19世纪末,“艾雷”(Islay)、“坎贝尔镇”(Campbeltown)、“斯佩塞”(Speyside)这几大主要产区的明确定义,也逐渐“浮出水面”了。
产区差异,这是极其伟大的营销概念!
过去20多年来,依照不同的产区划分,去有系统、有逻辑地探索单一麦芽威士忌的世界,似乎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对比,我们普遍所遵循的原则是:在苏格兰某一地区出产的威士忌,在口味上,一定与另一地区有所差异。
这真是一个伟大极了的营销概念!“没有哪一款麦芽威士忌是口味相同的”,这就顺理成章地让红酒客们找到了共鸣,毕竟,他们早已对于同一大产区内的错综复杂、细致入微的地域差异烂熟于心——譬如法国波尔多地区的各大酒庄。当然,这种说法,也让苏格兰威士忌显得愈发平易近人,极大鼓励了消费者们的购买收集欲和好奇心。
选出一组麦芽威士忌品牌,分别充当代表不同产区的经典酒款,最早蹒跚学步般地“试水”这种市场推广企划的是Distillers Company Limited集团(简称D.C.L.),他们在1982年非常谨慎地推出了名为“The Ascot Malt Cellar”的威士忌“酒窖”系列,其中包括品牌:Rosebank(低地)、Linkwood(斯佩塞)、Talisker(斯凯岛)、Lagavulin(艾雷岛),以及Strathconnan和Glenleven这两款调和型纯麦威士忌。
1988年,D.C.L.的“继任者”United Distillers集团(简称U.D.)②继承发扬了前者的创意,一组名为“Classic Malts”③的企划再次加重强调了单一麦芽威士忌的产区差异性概念,他们所选择的都是一些小规模、秉持传统、周边风景如画的酒厂——这家公司简直太聪明了!他们预料到很快就有消费者产生实地参观这些单一麦芽威士忌生产地的冲动,因此,大批游客中心以及相关设施迅速在这些酒厂之中落成。
U.D.的这个营销举措顺应了时势,智力含金量颇高,当然了,他们也必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所有人开始在谈到麦芽威士忌时,都乐此不疲地带上了深深的产区烙印——比如“一支厚颜无耻的小小低地”(a cheeky little Lowland),“宁愿喝一款北高地风格的优良代表”(rather a good example of the North Highland style)或“经典的佩思郡威士忌,典型的雪莉桶口味”(classic Perthshire whisky, of the sherried kind)。作家们把苏格兰的国土划分成了几大块,又在大块的基础上继续划分更小的小块,但以我个人之见,实际上,这都是幕后的出版商们在鼓吹、驱动,因为对他们而言,越详尽的产区分类越让他们有话题可发挥,也就越能出版更多引人入胜的畅销书。
后面的故事,正如我们不难预见的,当年其他酒商集团也着手纷纷效仿U.D.的营销概念,但又由于他们并不拥有如U.D.旗下那么繁多、生态多样化的蒸馏酒厂,大部分的效仿多少显得有些三心二意、力不从心。
注:
① 即The Keepers of the Quaich,象征了苏格兰威士忌酒业的最高荣誉并为国际所公认的行业公会,值得一提的是,Charles Maclean在1992年入选该协会之后,又于2009年获得了“Master of The Quaich”的行业个人最高荣誉;
② U.D.由D.C.L.与当时同为Guinness酒业旗下的Arthur Bell & Sons集团合并而成;
③ 1998年,Diageo在原Guinness集团和Grand Metropolitan集团的基础上整合形成,原U.D.体系的酒业也理所当然地作为了Diageo的子公司,因此这个最原汁原味的“Classic Malts”企划也被保留至今,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产品系列。
文章来源:网络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