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威士忌的醒酒

2017-01-07 17:33

饮用威士忌并非不需要醒酒,只是一来威士忌的酒精含量太高,单桶灌装或原桶强度威士忌的酒精含量经常是五、六十度的样子;再者威士忌中有些主体香气特别深邃,如泥煤引起的香气、酒精产生的香气、长时间橡木桶陈年而生成的香气等,因此威士忌的醒酒过程比较漫长且醒酒曲线难以预测,做起这件事来显得比较麻了。

威士忌醒酒的目的与葡萄酒一样,通过使酒液暴露在空气中加速威士忌的氧化过程,从而引发香气、口感与结构上的改变。另外,两者的醒酒方式也是相同的-杯中醒酒、开瓶后瓶中醒酒以及换瓶,只是此处所指的“换瓶”不是换到那些漂亮的玻璃或水晶制成的烈酒醒酒器里,而是直接用葡萄酒的醒酒器。

与葡萄酒不同的是,威士忌的香气在初开瓶时是最丰富、最多样的,尽管这并不意味着此刻就是它最美好的状态,对年轻的威士忌如此,对成熟的、高龄的威士忌亦是如此。只要不介意耐心等待着最佳赏味期到来的话,其实不去醒酒也无所谓啦!

年轻的威士忌,一般还是让它在瓶子里自然醒透最好,未经桶陈成熟的酒在香气、口感与结构上往往非常具有活力、容易让人感受到它的力量,而这也很可能是成就它平衡性的因素。如果此时用换瓶醒酒的方式,某些体验感虽然会变得老熟、圆滑,但整体的平衡度可能会遭到破坏。

此外,用到了波本桶、雪莉和波本的混合桶以及重填桶熟成的威士忌,如果它们所蕴含的个性香气如泥煤、硫磺、雪莉等气息没有特别明显的排他性的话,也是让它们在瓶中苏醒来得更妙,如此能够使威士忌在香气与结构的复杂度与微妙感上保持更长的时间。

反之,对于那些首次填装雪莉桶、重丹宁感、重雪莉或重葡萄酒风味、重泥煤风格的威士忌,还是让它们在葡萄酒的醒酒器里醒透后快快喝完最好,因为这样的威士忌基本上没多少具有良好的桶陈或瓶陈潜力,给予它们时间耐心等待的饮者很可能最终得到的只是一瓶泥煤水或木头汤、或者是一瓶感觉上已平淡无奇的酒而已。“轻井泽”、Glendronach与“噶玛兰”的众多单桶出品、the Macallan的某些原桶强度作品、Ardbeg与Bruichladdich的“泥煤野兽”们,都有这样的不足。

对于陈年老酒,也要分开来看。可以确定的是老酒的口感几乎都是顺滑、平易近人的,因此醒酒与否所图的不外乎是嗅觉体验。

那些高度成熟、陈年风味较重(优势风味为菌类、橱柜、普洱茶、坚果、香辛料等)、木气明显的酒,如果饮者认为香气风格偏近于沉滞而不喜的,那么还是换瓶后饮用比较宜人,毕竟就算不能够重新唤出部分水果香气,至少嗅觉体验的整体感觉还是轻松愉悦的。

而那些虽然成熟度非常高,但嗅觉体验和整体风格仍不失清新、年轻感觉的威士忌,在数个月或一年的时间里慢慢感受、细细琢磨着它的诸般微妙的变化,岂不更加“善解人意”。Laphroaig、Bunnahabhain、Talisker、Brora、Glenfiddich、the Glenlivet等蒸馏厂桶陈达到三十年及以上的作品,都适合瓶中醒酒。

醒酒毕竟只是加速威士忌氧化过程的方式,无论是换瓶还是瓶中醒酒,威士忌的嗅觉表现会在收敛与开放间不断反复变化直至香气衰败、死亡,这里的个中变化太多且难以预测,虽与最佳赏味期无甚关系,但并不意味着此中没有最令饮者惊叹的高潮。

饮酒本是一件主观的、自得其乐的事,若无需急醉或需求立得之快意,我们不妨与自己的酒做个有缘人,把醒酒器什么的统统收到柜子里,看着那支瓶子慢慢守候好了。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猎酒党
作者:镜阳秋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
评论
评论一下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