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陆威士忌市场猜想
2016-12-22 09:42
前几日看了知乎上某大神的文章,不由得也起了掐指一算的念头。反正每到年底总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姑且拍一拍脑袋,给大家一点酒后谈资也好。丑话先说在前头,以下猜想仅供娱乐,欢迎拍砖,但请勿随便对号入座。
单一麦芽继续利好,双B齐飞
大趋势无须多言,从Whisky L!现场增加多个新面孔,到帝亚吉欧的厦门论坛给出全面发力单一麦芽的信号,再到芝华士推出调配型麦芽威士忌,都说明各路OB正规军一致看好大陆单一麦芽威士忌市场。

当然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威士忌的整体销量会上升,窃以为反而会继续小幅下滑(夜店生意难做啊)。但总销售额会上涨,毕竟管你什么山崎还是什么单桶限量版,越贵越不愁卖,谁让咱大陆土豪多呢!IB也会越来越多的见诸于市面,包括大牌的协会酒SMWS。台湾黄老师代理了宝岛市场,他的背后就是协会。不过大陆市场是否会换由其他代理商来做,或许明年可以见分晓。
单桶威士忌增多,但不会是品牌发展主线
随着高年份OB威士忌的逐渐稀缺,定制单桶威士忌已经开始被视为高净值人群的投资方式之一。今年的单桶威士忌网红非Boyao莫属。其人本就是资深威士忌玩家一枚,他选的乐加维林23年单桶威士忌也的确好喝。只是酒还没到手,就已经被别人炒作到了上万,平常饮家基本无缘享用。

窃以为这只是赵老师的个人喜好驱使使然,肯定不能算是帝亚吉欧标准的样板工程,官方也不会借此大做宣传,故而只能算是一场难以复制的单桶童话。帝亚吉欧在其厦门高峰论坛上承诺将会为大中华市场每年推出25桶珍稀酒桶系列,但事实上大多数都掌控在大批发商手中。
个人以及团体威士忌爱好者(包括一些酒吧)仍然只能是装IB的单桶为主。IB的单桶品质又是鱼龙混杂,你本人就算是土豪,但如果既不会选酒,也没有合适的渠道出货,那么就算给你翻倍的回报率,几百瓶威士忌也只能待在你的仓库里无法变现。对于品牌方来说,单桶往往只会是锦上添花和CRM的手段之一,而不会是大力推广的商业模式。大牌子愿意给出的OB单桶数量毕竟有限,重点还是在推广其核心产品线上面,毕竟这才是品牌长远的发展之道。
爱帝格三分天下,部分品牌继续试水
爱丁顿的麦卡伦 Macallan 和格兰父子的格兰菲迪 Glenfiddich 仍然会是国内单一麦芽的领头羊。帝亚吉欧固然给出了信号要加大单一麦芽的推广力度,不过从总销量上来说,无论是苏格登 Singleton 还是岛屿三杰,短期内还是很难赶超前两名。酩悦轩尼诗的格兰杰 Glenmorangie 后劲乏力,虽然有明星小弟雅柏Ardbeg助力,不过说不定会退居第四。

至于百加得的麦芽威士忌系列将如何布局,爱丁顿的高原骑士Highland Park何时启动,保乐力加如何定位格兰威特 Glenlivet,都仍然是个未知数。各家的入华策略是否有事先周密部署很难说,大陆市场的水深老外也是知道的。如果不是今年Whisky L!的利好,某些新品牌进不进来分一杯羹也未曾可知,2017年仍不排除他们继续观望并小范围试水的可能。
80、90后长江后浪推前浪
近年来大陆市场的烈酒消费大多数集中在上海、广东、福建三大省市地区。虽说夜场的生意大不如前,但个人消费者的底子还在。随着十年前混夜场的一帮爷们儿步入不惑之年,很多人其实已经开始分心玩起了葡萄酒。

而微信的普及让80、90后即使不喝威士忌,也可以吹嘘几句。翻翻现在的公众号偶尔想装个逼的,都要写上一两篇威士忌的图文。比起北上广,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家境殷实的反而更多,也更容易接受各种高价位的单一麦芽。而且另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越是相对成熟的消费者市场,买高端威士忌的人反而越少;那些小城市,如杭州、昆明等所谓传统白领较少的地方,消费能力反而高很多。比起玩辆跑车,玩几瓶高端威士忌更是轻松,能否拍出好价钱不重要,大不了叫上几个姑娘一起喝了。
威士忌酒吧继续增多,更适合学习威士忌
酒多了,愿意喝酒的土豪多了,卖酒的地方自然增多。从上海到北京,从广东到成都,第一批开酒吧的老板们都成了行业里的KOL,不光在原有地盘开分店,还到祖国二三线城市去开疆扩土。加上各路金主们也愿意往酒吧里砸钱(前提是酒吧多卖行货),接下去的两三年估计还会是酒吧的黄金时代。当然,你有多少资金来玩,开个酒吧到底能赚多少,别来问我。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前文 “你不要轻易开一家酒吧” 再做决定。


而对喜欢探索单一麦芽威士忌的初学者,更适合约上几位好友,去一家好酒吧寻求专业酒保的建议。让他推荐你几款不同风格、风味的麦芽威士忌,逐一闻香和试饮之后,选定适合你口味的一款,然后让他再给到你三杯出自不同酒厂带有此风格的酒款进行对比品鉴。长此以往就可以慢慢培养对威士忌的鉴赏能力。
价格两极分化加大,须提防高端假酒
虽然中高档威士忌的价格坚挺,但并不代表整体价格会上涨。整个烈酒市场的萎缩让经销商不得不保持较低的水位以确保库存的流动性,尤其是大众化调配威士忌品牌以及入门级的单一麦芽。台湾市场同样如此。大环境的不景气让很多威士忌藏家也在低价出货。

高端威士忌的热销多少也助长了假货的滋生。前些日子鉴定出一瓶1903年拉弗格Laphroaig苏格兰威士忌假酒,以及警方在安徽省、佛山市查获专门仿造葡萄酒及烈酒的假酒集团的新闻就是例子,涉案金额最高达3000万元。大部分国内消费者还不懂得如何分辨老酒的颜色,酒的水位(fill level)和酒标的保存条件,因此切不可盲目跟风拍卖(包括微拍)或者饮用老酒。
Whisky L! 仍将一枝独秀
Stephan跟黄老师的恩怨不去多说,S当初丢掉Whisky Live的代理权转而换汤不换药地搞Whisky L!,即使规模日渐式微也没见Live在大陆有啥动静。而有了诺莱仕接盘,新版Whisky L! 初战告捷之后相信肯定会在明年扩大规模。

据说黄老师已经在大陆找到了合作伙伴,也搞起了威士忌杂志中文版,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很轻易地另起炉灶。看看今年的Bar Show就知道,在选择站队的时候,各大品牌方多数会捧L的场。大陆市场的蛋糕比台湾大太多,即使出现一个能独当一面的网红级人物,恐怕也很难一呼百应。其中纠葛无须多言,反正对我们这些酒友来说,多几个酒展能够喝喝不一样的酒款,自然不是坏事。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杯莫停
作者:杯酒君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
单一麦芽继续利好,双B齐飞
大趋势无须多言,从Whisky L!现场增加多个新面孔,到帝亚吉欧的厦门论坛给出全面发力单一麦芽的信号,再到芝华士推出调配型麦芽威士忌,都说明各路OB正规军一致看好大陆单一麦芽威士忌市场。

当然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威士忌的整体销量会上升,窃以为反而会继续小幅下滑(夜店生意难做啊)。但总销售额会上涨,毕竟管你什么山崎还是什么单桶限量版,越贵越不愁卖,谁让咱大陆土豪多呢!IB也会越来越多的见诸于市面,包括大牌的协会酒SMWS。台湾黄老师代理了宝岛市场,他的背后就是协会。不过大陆市场是否会换由其他代理商来做,或许明年可以见分晓。
单桶威士忌增多,但不会是品牌发展主线
随着高年份OB威士忌的逐渐稀缺,定制单桶威士忌已经开始被视为高净值人群的投资方式之一。今年的单桶威士忌网红非Boyao莫属。其人本就是资深威士忌玩家一枚,他选的乐加维林23年单桶威士忌也的确好喝。只是酒还没到手,就已经被别人炒作到了上万,平常饮家基本无缘享用。

窃以为这只是赵老师的个人喜好驱使使然,肯定不能算是帝亚吉欧标准的样板工程,官方也不会借此大做宣传,故而只能算是一场难以复制的单桶童话。帝亚吉欧在其厦门高峰论坛上承诺将会为大中华市场每年推出25桶珍稀酒桶系列,但事实上大多数都掌控在大批发商手中。
个人以及团体威士忌爱好者(包括一些酒吧)仍然只能是装IB的单桶为主。IB的单桶品质又是鱼龙混杂,你本人就算是土豪,但如果既不会选酒,也没有合适的渠道出货,那么就算给你翻倍的回报率,几百瓶威士忌也只能待在你的仓库里无法变现。对于品牌方来说,单桶往往只会是锦上添花和CRM的手段之一,而不会是大力推广的商业模式。大牌子愿意给出的OB单桶数量毕竟有限,重点还是在推广其核心产品线上面,毕竟这才是品牌长远的发展之道。
爱帝格三分天下,部分品牌继续试水
爱丁顿的麦卡伦 Macallan 和格兰父子的格兰菲迪 Glenfiddich 仍然会是国内单一麦芽的领头羊。帝亚吉欧固然给出了信号要加大单一麦芽的推广力度,不过从总销量上来说,无论是苏格登 Singleton 还是岛屿三杰,短期内还是很难赶超前两名。酩悦轩尼诗的格兰杰 Glenmorangie 后劲乏力,虽然有明星小弟雅柏Ardbeg助力,不过说不定会退居第四。

至于百加得的麦芽威士忌系列将如何布局,爱丁顿的高原骑士Highland Park何时启动,保乐力加如何定位格兰威特 Glenlivet,都仍然是个未知数。各家的入华策略是否有事先周密部署很难说,大陆市场的水深老外也是知道的。如果不是今年Whisky L!的利好,某些新品牌进不进来分一杯羹也未曾可知,2017年仍不排除他们继续观望并小范围试水的可能。
80、90后长江后浪推前浪
近年来大陆市场的烈酒消费大多数集中在上海、广东、福建三大省市地区。虽说夜场的生意大不如前,但个人消费者的底子还在。随着十年前混夜场的一帮爷们儿步入不惑之年,很多人其实已经开始分心玩起了葡萄酒。

而微信的普及让80、90后即使不喝威士忌,也可以吹嘘几句。翻翻现在的公众号偶尔想装个逼的,都要写上一两篇威士忌的图文。比起北上广,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家境殷实的反而更多,也更容易接受各种高价位的单一麦芽。而且另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越是相对成熟的消费者市场,买高端威士忌的人反而越少;那些小城市,如杭州、昆明等所谓传统白领较少的地方,消费能力反而高很多。比起玩辆跑车,玩几瓶高端威士忌更是轻松,能否拍出好价钱不重要,大不了叫上几个姑娘一起喝了。
威士忌酒吧继续增多,更适合学习威士忌
酒多了,愿意喝酒的土豪多了,卖酒的地方自然增多。从上海到北京,从广东到成都,第一批开酒吧的老板们都成了行业里的KOL,不光在原有地盘开分店,还到祖国二三线城市去开疆扩土。加上各路金主们也愿意往酒吧里砸钱(前提是酒吧多卖行货),接下去的两三年估计还会是酒吧的黄金时代。当然,你有多少资金来玩,开个酒吧到底能赚多少,别来问我。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前文 “你不要轻易开一家酒吧” 再做决定。


而对喜欢探索单一麦芽威士忌的初学者,更适合约上几位好友,去一家好酒吧寻求专业酒保的建议。让他推荐你几款不同风格、风味的麦芽威士忌,逐一闻香和试饮之后,选定适合你口味的一款,然后让他再给到你三杯出自不同酒厂带有此风格的酒款进行对比品鉴。长此以往就可以慢慢培养对威士忌的鉴赏能力。
价格两极分化加大,须提防高端假酒
虽然中高档威士忌的价格坚挺,但并不代表整体价格会上涨。整个烈酒市场的萎缩让经销商不得不保持较低的水位以确保库存的流动性,尤其是大众化调配威士忌品牌以及入门级的单一麦芽。台湾市场同样如此。大环境的不景气让很多威士忌藏家也在低价出货。

高端威士忌的热销多少也助长了假货的滋生。前些日子鉴定出一瓶1903年拉弗格Laphroaig苏格兰威士忌假酒,以及警方在安徽省、佛山市查获专门仿造葡萄酒及烈酒的假酒集团的新闻就是例子,涉案金额最高达3000万元。大部分国内消费者还不懂得如何分辨老酒的颜色,酒的水位(fill level)和酒标的保存条件,因此切不可盲目跟风拍卖(包括微拍)或者饮用老酒。
Whisky L! 仍将一枝独秀
Stephan跟黄老师的恩怨不去多说,S当初丢掉Whisky Live的代理权转而换汤不换药地搞Whisky L!,即使规模日渐式微也没见Live在大陆有啥动静。而有了诺莱仕接盘,新版Whisky L! 初战告捷之后相信肯定会在明年扩大规模。

据说黄老师已经在大陆找到了合作伙伴,也搞起了威士忌杂志中文版,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很轻易地另起炉灶。看看今年的Bar Show就知道,在选择站队的时候,各大品牌方多数会捧L的场。大陆市场的蛋糕比台湾大太多,即使出现一个能独当一面的网红级人物,恐怕也很难一呼百应。其中纠葛无须多言,反正对我们这些酒友来说,多几个酒展能够喝喝不一样的酒款,自然不是坏事。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杯莫停
作者:杯酒君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
评论 3

好文一篇!

顶!

请删除所有杯莫停,以及酩家的文章,你们都没有经过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