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威士忌历史:细说从头(中)
2016-12-20 09:42
酒史更迭

以裸麦、玉米及其他谷物为原料的威士忌,做为农业副产品的经济价值高,但因只能在农作物过剩的情况下製作,生产量小,只流行在垦荒区,至于人口较为稠密、殖民较早的东岸一带,最受欢迎的烈酒不是威士忌,而是兰姆酒。
兰姆酒于十七世纪末,约在1680年以后才进入新大陆。当时在新英格兰地区造船产业开始兴盛,某些航运业者与英属圭亚那(Guiana)达成贸易协定,开始进口以甘蔗汁为原料的兰姆酒。但很快的,这些嗅觉敏锐的商人发现,与其进口兰姆酒,不如进口糖蜜(molasses)原料来自行製作获利更大,因此同样的船运回来的不再是兰姆酒,而是一船一船来自法属西印度群岛的糖蜜。所谓糖蜜,其实是製糖业的剩馀物质,甘蔗汁浓缩将糖结晶分离之后,剩下的棕黑色黏稠液体便是糖蜜,一般并无用处,但由于含糖量仍高,只需调入适当的水勾兑,同样可以发酵蒸馏製酒,不需要像谷物或水果酒般煮熟或榨汁,也不必处理蒸馏后的渣料,因此从原料到製作都非常经济。
以糖蜜製作的兰姆酒够烈、够好,更重要的是够便宜。新大陆生产的兰姆酒约4便士/夸脱(1 pence=0.01英镑,1 quart=1/4加仑=1.14公升,英制1加仑=4.546公升),而进口的兰姆酒约6便士/夸脱,因此蒸馏厂不断的在临海地区兴建。根据文献纪录,到1750年麻塞诸塞州共有63座蒸馏厂,半数集中在波士顿,而罗德岛的新港也有30座蒸馏厂。统计当时新大陆的人口约150万人,全年消耗的酒—以兰姆酒为主—约1200万加仑,也就是约5455万公升,平均起来不分男女老少每人每年喝掉约36公升的酒。这数字有多大?若以台湾2300万的人口来换算,每年将喝掉约8.4亿公升的酒,假设酒精度40%,便相当于3.36亿公升的纯酒精,远超过苏格兰全年麦芽威士忌的生产量,非常惊人!

兰姆酒之三角贸易
兰姆酒发展出恶名昭彰的三角贸易关系:新英格兰的兰姆酒运送到非洲去交换黑奴,黑奴卖到法属西印度群岛去生产糖和糖蜜,糖蜜又被运回新英格兰去製作兰姆酒。每年往来的船隻近1000艘,兰姆酒和糖蜜的交易量佔据了进口总额的20%,成为当时最大的产业。虽说兰姆酒只属于平民百姓而难登大雅,上流阶级继续追随著大西洋彼岸的流行,以进口的葡萄酒、白兰地或马德拉酒为主,但兰姆酒的获利实在太丰厚了,英国政府终于眼红,因此国会在1733年祭出了「糖蜜税法(Molasses Act)」。
糖蜜税法(Molasses Act)
规定:
1.运往殖民地的兰姆酒或糖蜜,除了英属西印度群岛(牙买加及巴巴多斯)生产较贵的产品是免税;
2.禁止法属、荷属西印度群岛的产品进入,或必须课以重税(兰姆酒为9便士/加仑,糖蜜为6便士/加仑)。
后代历史学家视「糖蜜税法」为愚蠢之至,既收不到税,又种下了独立战争的火苗,因为此法一出,不仅损及商贾的利益,也影响平民的小确幸,群情激愤下,根本无人理睬,在往后的30年间继续进口兰姆酒和糖蜜,也继续不缴税。相隔著大西洋,大英帝国无力掌控,只好在1764年修正公布「食糖税法(Sugar Act)」,将糖蜜的税额减半,但扩大税基,纳入包括殖民地进出口的食糖、咖啡、织物等商品,1765年再度修正为「印花税法(Stamp Act)」,直接对所有的印刷品课税。这种修正后的税制越发的严苛,对殖民者来说不啻火上加油。

波士顿倾茶事件
十八世纪中期的殖民地,无论经济、文化或政治都逐渐成熟,虽然仍然信奉英王乔治三世,但并不自认为次等公民。至于英国政府一步步的加强海外税赋,主要是因为英法七年战争在1763年结束后,为了巩固领土和平衡财政,国会力主张高压手段。北美殖民者在国会并无代表而无法发声,当然大大不满,高举「无代表,不纳税」的口号。「印花税法」在1765年被迫废除,但隔年又针对殖民地急需的玻璃、纸张、茶、糖等商品开徵高额关税,终于在1770年3月引发著名的「波士顿惨案」,5名波士顿居民死亡,殖民地中断与英国的贸易往来,英国国会让步,在4月时通过除了茶税之外,其馀商品的关税全部取消。但1773年12月又发生「波士顿倾茶事件」,茶叶党人假扮印第安人,将英国货轮上的342箱茶叶全部倒入海中;英国国会大怒,马上通过一系列的「不可容忍法案」(又称「强制法案」),殖民者也立即组织第一届大陆会议(Continental Congress)来回应,双方剑拔弩张,战火一触即发。
为了消弭战争迫近的紧张气氛,暂时先回头看看当时酒的销售通路。殖民时期当然不会有酒类专卖店,也没有酒吧,但正如好莱坞西部片裡所看到情景,随著拓荒者往南、往西移动,小小的集散聚落在各地成形,而为了往来旅客打尖歇脚,简单的食堂(ordinaries)也跟著在这些小聚落成立,再慢慢扩大为客栈旅馆(taverns & inns)。这种小客栈在旧大陆的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都十分普遍,但到了新大陆则增加一项功能:卖酒,各种酒类,包括啤酒、西打、白兰地、威士忌等等,都在附设的交谊厅贩卖,其中又以兰姆酒为最大宗。西部片裡一进入酒馆便招手来杯烈酒一饮而尽,而后拔枪相峙、子弹乱飞的场面只是戏剧效果,但随著客栈旅馆往拓荒地移动,酒类也跟著销往各地。

开启美国独立战争之列克星敦(Lexington)战役
小客栈酒馆汇聚了各地旅客,形成了情报交换中心,各种马路消息都在觥筹交错间流动:农业收成、社会经济、政治事件等等,和我们今日的「喝咖啡、聊是非」的情形并无差别。想像一下,当殖民地与英国对峙情况愈演愈烈,酒馆裡面的讨论气氛不断的拔高,主战主和或许所在多有,独立的想法也许反覆争论,也或许引起小型斗殴,但战争已经不是会不会发生,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了。1775年4月19日在麻塞诸塞州的列星顿(Lexington),一小群民兵(Minuteman)风闻英军将开拔到当地去袭击军械库,聚集在Buckman's客栈内等待英军。当英军迫近,要求他们立即缴械疏散,民兵不从,英军突然开火,猝不及防下民兵死伤十多人,随后开火反击,美国独立战争于焉爆发。
客栈在战争中也发挥其功能,譬如「自由之子(Sons of Liberty)」的总部便位在纽约的Montagne's客栈,同样在纽约的「警备会(Vigilance Committee)」是在Fraunce's客栈决定攻击英军的船舰,乔治华盛顿于战争胜利后的1783年,也在相同的客栈内辞去美国大陆军总司令一职。率领殖民地军与英军对抗赢得了独立战争,而后终于1789-1798年担任美国第一任总统的乔治华盛顿。
自己不能胜任的事,切勿轻易答应别人;既经允诺,就必须实践自己的诺言。——乔治·华盛顿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炬库微盟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

以裸麦、玉米及其他谷物为原料的威士忌,做为农业副产品的经济价值高,但因只能在农作物过剩的情况下製作,生产量小,只流行在垦荒区,至于人口较为稠密、殖民较早的东岸一带,最受欢迎的烈酒不是威士忌,而是兰姆酒。
兰姆酒于十七世纪末,约在1680年以后才进入新大陆。当时在新英格兰地区造船产业开始兴盛,某些航运业者与英属圭亚那(Guiana)达成贸易协定,开始进口以甘蔗汁为原料的兰姆酒。但很快的,这些嗅觉敏锐的商人发现,与其进口兰姆酒,不如进口糖蜜(molasses)原料来自行製作获利更大,因此同样的船运回来的不再是兰姆酒,而是一船一船来自法属西印度群岛的糖蜜。所谓糖蜜,其实是製糖业的剩馀物质,甘蔗汁浓缩将糖结晶分离之后,剩下的棕黑色黏稠液体便是糖蜜,一般并无用处,但由于含糖量仍高,只需调入适当的水勾兑,同样可以发酵蒸馏製酒,不需要像谷物或水果酒般煮熟或榨汁,也不必处理蒸馏后的渣料,因此从原料到製作都非常经济。
以糖蜜製作的兰姆酒够烈、够好,更重要的是够便宜。新大陆生产的兰姆酒约4便士/夸脱(1 pence=0.01英镑,1 quart=1/4加仑=1.14公升,英制1加仑=4.546公升),而进口的兰姆酒约6便士/夸脱,因此蒸馏厂不断的在临海地区兴建。根据文献纪录,到1750年麻塞诸塞州共有63座蒸馏厂,半数集中在波士顿,而罗德岛的新港也有30座蒸馏厂。统计当时新大陆的人口约150万人,全年消耗的酒—以兰姆酒为主—约1200万加仑,也就是约5455万公升,平均起来不分男女老少每人每年喝掉约36公升的酒。这数字有多大?若以台湾2300万的人口来换算,每年将喝掉约8.4亿公升的酒,假设酒精度40%,便相当于3.36亿公升的纯酒精,远超过苏格兰全年麦芽威士忌的生产量,非常惊人!

兰姆酒之三角贸易
兰姆酒发展出恶名昭彰的三角贸易关系:新英格兰的兰姆酒运送到非洲去交换黑奴,黑奴卖到法属西印度群岛去生产糖和糖蜜,糖蜜又被运回新英格兰去製作兰姆酒。每年往来的船隻近1000艘,兰姆酒和糖蜜的交易量佔据了进口总额的20%,成为当时最大的产业。虽说兰姆酒只属于平民百姓而难登大雅,上流阶级继续追随著大西洋彼岸的流行,以进口的葡萄酒、白兰地或马德拉酒为主,但兰姆酒的获利实在太丰厚了,英国政府终于眼红,因此国会在1733年祭出了「糖蜜税法(Molasses Act)」。
糖蜜税法(Molasses Act)
规定:
1.运往殖民地的兰姆酒或糖蜜,除了英属西印度群岛(牙买加及巴巴多斯)生产较贵的产品是免税;
2.禁止法属、荷属西印度群岛的产品进入,或必须课以重税(兰姆酒为9便士/加仑,糖蜜为6便士/加仑)。
后代历史学家视「糖蜜税法」为愚蠢之至,既收不到税,又种下了独立战争的火苗,因为此法一出,不仅损及商贾的利益,也影响平民的小确幸,群情激愤下,根本无人理睬,在往后的30年间继续进口兰姆酒和糖蜜,也继续不缴税。相隔著大西洋,大英帝国无力掌控,只好在1764年修正公布「食糖税法(Sugar Act)」,将糖蜜的税额减半,但扩大税基,纳入包括殖民地进出口的食糖、咖啡、织物等商品,1765年再度修正为「印花税法(Stamp Act)」,直接对所有的印刷品课税。这种修正后的税制越发的严苛,对殖民者来说不啻火上加油。

波士顿倾茶事件
十八世纪中期的殖民地,无论经济、文化或政治都逐渐成熟,虽然仍然信奉英王乔治三世,但并不自认为次等公民。至于英国政府一步步的加强海外税赋,主要是因为英法七年战争在1763年结束后,为了巩固领土和平衡财政,国会力主张高压手段。北美殖民者在国会并无代表而无法发声,当然大大不满,高举「无代表,不纳税」的口号。「印花税法」在1765年被迫废除,但隔年又针对殖民地急需的玻璃、纸张、茶、糖等商品开徵高额关税,终于在1770年3月引发著名的「波士顿惨案」,5名波士顿居民死亡,殖民地中断与英国的贸易往来,英国国会让步,在4月时通过除了茶税之外,其馀商品的关税全部取消。但1773年12月又发生「波士顿倾茶事件」,茶叶党人假扮印第安人,将英国货轮上的342箱茶叶全部倒入海中;英国国会大怒,马上通过一系列的「不可容忍法案」(又称「强制法案」),殖民者也立即组织第一届大陆会议(Continental Congress)来回应,双方剑拔弩张,战火一触即发。
为了消弭战争迫近的紧张气氛,暂时先回头看看当时酒的销售通路。殖民时期当然不会有酒类专卖店,也没有酒吧,但正如好莱坞西部片裡所看到情景,随著拓荒者往南、往西移动,小小的集散聚落在各地成形,而为了往来旅客打尖歇脚,简单的食堂(ordinaries)也跟著在这些小聚落成立,再慢慢扩大为客栈旅馆(taverns & inns)。这种小客栈在旧大陆的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都十分普遍,但到了新大陆则增加一项功能:卖酒,各种酒类,包括啤酒、西打、白兰地、威士忌等等,都在附设的交谊厅贩卖,其中又以兰姆酒为最大宗。西部片裡一进入酒馆便招手来杯烈酒一饮而尽,而后拔枪相峙、子弹乱飞的场面只是戏剧效果,但随著客栈旅馆往拓荒地移动,酒类也跟著销往各地。

开启美国独立战争之列克星敦(Lexington)战役
小客栈酒馆汇聚了各地旅客,形成了情报交换中心,各种马路消息都在觥筹交错间流动:农业收成、社会经济、政治事件等等,和我们今日的「喝咖啡、聊是非」的情形并无差别。想像一下,当殖民地与英国对峙情况愈演愈烈,酒馆裡面的讨论气氛不断的拔高,主战主和或许所在多有,独立的想法也许反覆争论,也或许引起小型斗殴,但战争已经不是会不会发生,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了。1775年4月19日在麻塞诸塞州的列星顿(Lexington),一小群民兵(Minuteman)风闻英军将开拔到当地去袭击军械库,聚集在Buckman's客栈内等待英军。当英军迫近,要求他们立即缴械疏散,民兵不从,英军突然开火,猝不及防下民兵死伤十多人,随后开火反击,美国独立战争于焉爆发。
客栈在战争中也发挥其功能,譬如「自由之子(Sons of Liberty)」的总部便位在纽约的Montagne's客栈,同样在纽约的「警备会(Vigilance Committee)」是在Fraunce's客栈决定攻击英军的船舰,乔治华盛顿于战争胜利后的1783年,也在相同的客栈内辞去美国大陆军总司令一职。率领殖民地军与英军对抗赢得了独立战争,而后终于1789-1798年担任美国第一任总统的乔治华盛顿。
自己不能胜任的事,切勿轻易答应别人;既经允诺,就必须实践自己的诺言。——乔治·华盛顿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炬库微盟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