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鄙视”的调和型威士忌?
2016-11-18 09:48
感情要专一,可是威士忌非要单一才算好吗?调和威士忌又如何?
提起调和型威士忌,少不得又要祭出这张著名的威士忌鄙视链图了。

在这个人人都嚷着要喝单一麦芽威士忌的年代,调和威士忌似乎确是被看低一线。
有时难免讶然,调和型威士忌的地位,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如此低微呢?
大家可还记得,平生第一口喝的威士忌是什么?黑牌?红牌?芝华士?然后,可能同时还会浮现这个画面:在KTV,兑绿茶、可乐喝的。
如此,调和威士忌在普罗大众眼中,得出如此印象:既然用来拼的,地位当然不会高级到那里。
包括我,从前都抱着这种想法。但是,当视野渐广,才发觉调和威士忌的世界,并非只是眼前的尊尼获加,芝华士的入门版。
何谓调和威士忌呢?下面这张图应该能比较直观地说明几种威士忌的定义了。

根据苏格兰的法例,如果一瓶威士忌包含多于一间蒸馏厂的原酒,又或者同时包含由麦芽及其他谷物蒸馏的威士忌,便称为调和威士忌。
虽说近年单一麦芽威士忌大热,但现时调和威士忌的全球销量依旧是单一麦芽威士忌的N倍,几个最畅销的威士忌品牌如 Johnnie Walker、The Famous Grouse、Chivas Regal等都是调和威士忌。

(調和威士忌不一定是下品,像這瓶 Nikka 40 年,屬於上上等的貨色。)
单一麦芽威士忌并非一直是威士忌界的宠儿。在1970 年以前市面上大部分的威士忌都是调和威士忌,单一麦芽还只是非常小众的玩意。
从前,蒸馏厂大部分都是家族经营,人手不足且规模不大。熟成后的原酒通常批发给酒商,很少会自行装瓶零售。由于每家酒厂的原酒风格不一,而且质素参差,所以酒商的首席调酒师十分重要,地位很高。

威士忌的调和工艺来自一场美丽发现
提到威士忌的调和工艺,那就一定要提到大家都熟知的JOHNNIE WALKER®。公元1820年,年仅15岁的约翰华克(John Walker)在苏格兰经营杂货店,他在调配顶级茶叶的过程中,意外发现「调和」是确保茶叶风味与质量维持一致的重要关键。由于当时苏格兰威士忌质量参差不齐,于是他将调和茶叶的技术应用在威士忌上,并以精湛的调和手法稳定了威士忌的质量。

直到80年代,经济萧条,加上大多数为调和型酒商生产原酒的酒厂原酒生产过剩,遭遇采购危机,积压库存,只能纷纷自寻出路做单一麦芽威士忌,单一麦芽威士忌才迅速成长起来。

调和式威士忌相较单一麦芽威士忌有着更多的可能性,对酒厂而言也必须投注更多的心力和时间来维持质量,绝对不是批判式的谁高谁低就能一言蔽之的,当我们只用二维分法来看待世界时,这个世界马上少了一半的希望和美好。

不同酿酒厂出产的威士忌都各赋秉性,而就像不同脾气的人经常相互排斥一般,并不是多有的威士忌都能完美地被调和成绝世佳酿。
人们常说,调和型威士忌堪比指挥交响乐团表演,当所有元素被柔和、拿捏到恰到好处之时,无数人将为之倾倒。
要将产自不同酒厂的15、甚至50种威士忌完美调兑,即能产生互补,又能提升整体口感风味,需要相当的技艺。这份技艺需要在经年累月的调兑工作中慢慢磨练。调酒师凭借令人折服的技艺,让那些世界知名的调和威士忌口感品位始终如一。

《金牌特务》里面有句经典台词:「Manners maketh man.」─「礼仪成就一个男人」。若换作威士忌世界,则应该是「Blending maketh attitude.」─「调和成就态度」,捍卫态度才能完美诠释出调和工艺的精湛之处。
调和威士忌还有一个好处极为重要,那就是酒的质量更加稳定了。早年的单麦芽威士忌最大的问题就是品质无法保证,同一家酒厂出来的酒往往质量相差极大,对于品牌的推广来说这是个致命伤。调和威士忌因为有调酒师把关,其口味可以做到非常恒定,这就为威士忌品牌的推广铺平了道路。

我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调和型威士忌在70年代以前能横扫威士忌界也不是浪得虚名的,一瓶70年代的 Johnnie Walker Black Label 几乎都包含 Port Ellen、Brora、Banff、Coleburn、Convalmore、Rosebank 等殿堂级酒厂的原酒。又例如旧的 White Horse 含有很大比例的 Lagavulin;Famous Grouse 亦包含 The Macallan 及 Highland Park 等原酒。所以,旧的调和威士忌有很多是十分好喝的。
试想想,如果现在要品尝一下60年代的 Brora 或Lagavulin,谈何容易?

在这个单一麦芽威士忌流行的时代里,调和威士忌的美丽和它在威士忌历史的重要性,可能会被许多老饕忽略,特别当营销预算都在单一麦芽威士忌或是低价的无年份调和威士忌,而很多首席调酒师的精采力作--高年份的调和威士忌却无法在镁光灯下聚焦,可算是相当美味的遗珠之憾。
单一麦芽威士忌讲的是酿酒功力,如同少林功夫,门派分野清楚,拼的是硬底子;而调和型威士忌讲究的则是勾兑内力,如同太极功夫,和谐包容圆满,拼的是软实力。李连杰版的霍元甲有句台词在这里很适合:「我以为世上的武功确实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习武的人才有强弱之别。」

单一纯麦威士忌由于生产速度慢、成本较高,连带售价也水涨船高,而往往令人误解单一纯麦威士忌质量优于调和威士忌,更让市场充斥着「单麦高调和一等」的迷思。
然而,苏格兰当地受人敬重的大师级调酒师,都是以调和威士忌做为成名作及代表作,在大师的精心打造下调和威士忌在复杂度与层次感的表现甚至比单一纯麦威士忌还要好。

没有调和威士忌的平衡之美,又如何呈现单一纯麦威士忌的纯粹与独特?威士忌的大千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威士忌交错而成,变化无穷的万种滋味,唯有亲身去体验未知,才能拓展专属自己的威士忌版图。
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我们很容易用价格衡量商品的品质,但在酒的世界中,这并不是绝对的,毕竟感官的体验很难用金钱去衡量。
单一麦芽威士忌着重的是独特的个性展现,而调和威士忌是更能让大众接受,更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酒款。两者之间定位不同,并没有优劣之分。如果非单一麦芽威士忌不饮,那实在是一种损失。

对许多人而言,品尝威士忌就如同喝出岁月精华。能够成就出悠长丰饶的岁月滋味,这种滋味,往往是来自酒体层次的展现,所谓环肥燕瘦各有所好,有时觉得,这种非常个人化的嗜好其实不用太唯专家意见是从,只要找到和自己最喜欢的牌子或酒款,没人能质疑您的品味。所以,还是请顺着自己的味蕾和嗅觉,慢慢的在追寻个人最佳速配威士忌的旅程中,获得其他人只能意味无法言传的独特乐趣吧!
单一麦芽与调和威士忌实无高低贵贱之分,关键在执杯者能不随波逐流,懂得选择自己的杯中物,才算是真品味。
调和是艺术,单桶是个性,混桶是工艺。
品酒才是人生。
Cheers!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威士忌频道
作者:宝教主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
提起调和型威士忌,少不得又要祭出这张著名的威士忌鄙视链图了。

在这个人人都嚷着要喝单一麦芽威士忌的年代,调和威士忌似乎确是被看低一线。
有时难免讶然,调和型威士忌的地位,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如此低微呢?
大家可还记得,平生第一口喝的威士忌是什么?黑牌?红牌?芝华士?然后,可能同时还会浮现这个画面:在KTV,兑绿茶、可乐喝的。
如此,调和威士忌在普罗大众眼中,得出如此印象:既然用来拼的,地位当然不会高级到那里。
包括我,从前都抱着这种想法。但是,当视野渐广,才发觉调和威士忌的世界,并非只是眼前的尊尼获加,芝华士的入门版。
何谓调和威士忌呢?下面这张图应该能比较直观地说明几种威士忌的定义了。

根据苏格兰的法例,如果一瓶威士忌包含多于一间蒸馏厂的原酒,又或者同时包含由麦芽及其他谷物蒸馏的威士忌,便称为调和威士忌。
虽说近年单一麦芽威士忌大热,但现时调和威士忌的全球销量依旧是单一麦芽威士忌的N倍,几个最畅销的威士忌品牌如 Johnnie Walker、The Famous Grouse、Chivas Regal等都是调和威士忌。

(調和威士忌不一定是下品,像這瓶 Nikka 40 年,屬於上上等的貨色。)
单一麦芽威士忌并非一直是威士忌界的宠儿。在1970 年以前市面上大部分的威士忌都是调和威士忌,单一麦芽还只是非常小众的玩意。
从前,蒸馏厂大部分都是家族经营,人手不足且规模不大。熟成后的原酒通常批发给酒商,很少会自行装瓶零售。由于每家酒厂的原酒风格不一,而且质素参差,所以酒商的首席调酒师十分重要,地位很高。

威士忌的调和工艺来自一场美丽发现
提到威士忌的调和工艺,那就一定要提到大家都熟知的JOHNNIE WALKER®。公元1820年,年仅15岁的约翰华克(John Walker)在苏格兰经营杂货店,他在调配顶级茶叶的过程中,意外发现「调和」是确保茶叶风味与质量维持一致的重要关键。由于当时苏格兰威士忌质量参差不齐,于是他将调和茶叶的技术应用在威士忌上,并以精湛的调和手法稳定了威士忌的质量。

直到80年代,经济萧条,加上大多数为调和型酒商生产原酒的酒厂原酒生产过剩,遭遇采购危机,积压库存,只能纷纷自寻出路做单一麦芽威士忌,单一麦芽威士忌才迅速成长起来。

调和式威士忌相较单一麦芽威士忌有着更多的可能性,对酒厂而言也必须投注更多的心力和时间来维持质量,绝对不是批判式的谁高谁低就能一言蔽之的,当我们只用二维分法来看待世界时,这个世界马上少了一半的希望和美好。

不同酿酒厂出产的威士忌都各赋秉性,而就像不同脾气的人经常相互排斥一般,并不是多有的威士忌都能完美地被调和成绝世佳酿。
人们常说,调和型威士忌堪比指挥交响乐团表演,当所有元素被柔和、拿捏到恰到好处之时,无数人将为之倾倒。
要将产自不同酒厂的15、甚至50种威士忌完美调兑,即能产生互补,又能提升整体口感风味,需要相当的技艺。这份技艺需要在经年累月的调兑工作中慢慢磨练。调酒师凭借令人折服的技艺,让那些世界知名的调和威士忌口感品位始终如一。

《金牌特务》里面有句经典台词:「Manners maketh man.」─「礼仪成就一个男人」。若换作威士忌世界,则应该是「Blending maketh attitude.」─「调和成就态度」,捍卫态度才能完美诠释出调和工艺的精湛之处。
调和威士忌还有一个好处极为重要,那就是酒的质量更加稳定了。早年的单麦芽威士忌最大的问题就是品质无法保证,同一家酒厂出来的酒往往质量相差极大,对于品牌的推广来说这是个致命伤。调和威士忌因为有调酒师把关,其口味可以做到非常恒定,这就为威士忌品牌的推广铺平了道路。

我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调和型威士忌在70年代以前能横扫威士忌界也不是浪得虚名的,一瓶70年代的 Johnnie Walker Black Label 几乎都包含 Port Ellen、Brora、Banff、Coleburn、Convalmore、Rosebank 等殿堂级酒厂的原酒。又例如旧的 White Horse 含有很大比例的 Lagavulin;Famous Grouse 亦包含 The Macallan 及 Highland Park 等原酒。所以,旧的调和威士忌有很多是十分好喝的。
试想想,如果现在要品尝一下60年代的 Brora 或Lagavulin,谈何容易?

在这个单一麦芽威士忌流行的时代里,调和威士忌的美丽和它在威士忌历史的重要性,可能会被许多老饕忽略,特别当营销预算都在单一麦芽威士忌或是低价的无年份调和威士忌,而很多首席调酒师的精采力作--高年份的调和威士忌却无法在镁光灯下聚焦,可算是相当美味的遗珠之憾。
单一麦芽威士忌讲的是酿酒功力,如同少林功夫,门派分野清楚,拼的是硬底子;而调和型威士忌讲究的则是勾兑内力,如同太极功夫,和谐包容圆满,拼的是软实力。李连杰版的霍元甲有句台词在这里很适合:「我以为世上的武功确实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习武的人才有强弱之别。」

单一纯麦威士忌由于生产速度慢、成本较高,连带售价也水涨船高,而往往令人误解单一纯麦威士忌质量优于调和威士忌,更让市场充斥着「单麦高调和一等」的迷思。
然而,苏格兰当地受人敬重的大师级调酒师,都是以调和威士忌做为成名作及代表作,在大师的精心打造下调和威士忌在复杂度与层次感的表现甚至比单一纯麦威士忌还要好。

没有调和威士忌的平衡之美,又如何呈现单一纯麦威士忌的纯粹与独特?威士忌的大千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威士忌交错而成,变化无穷的万种滋味,唯有亲身去体验未知,才能拓展专属自己的威士忌版图。
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我们很容易用价格衡量商品的品质,但在酒的世界中,这并不是绝对的,毕竟感官的体验很难用金钱去衡量。
单一麦芽威士忌着重的是独特的个性展现,而调和威士忌是更能让大众接受,更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酒款。两者之间定位不同,并没有优劣之分。如果非单一麦芽威士忌不饮,那实在是一种损失。

对许多人而言,品尝威士忌就如同喝出岁月精华。能够成就出悠长丰饶的岁月滋味,这种滋味,往往是来自酒体层次的展现,所谓环肥燕瘦各有所好,有时觉得,这种非常个人化的嗜好其实不用太唯专家意见是从,只要找到和自己最喜欢的牌子或酒款,没人能质疑您的品味。所以,还是请顺着自己的味蕾和嗅觉,慢慢的在追寻个人最佳速配威士忌的旅程中,获得其他人只能意味无法言传的独特乐趣吧!
单一麦芽与调和威士忌实无高低贵贱之分,关键在执杯者能不随波逐流,懂得选择自己的杯中物,才算是真品味。
调和是艺术,单桶是个性,混桶是工艺。
品酒才是人生。
Cheers!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威士忌频道
作者:宝教主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