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全球认可的“日本威士忌”(中)
2016-11-03 10:43
创造了国产威士忌的鸟井和竹鹤

竹鹤政孝(右)与妻子丽塔
日本制造威士忌的历史始于曾任摄津酒造技师的竹鹤被公司派往苏格兰的1918(大正7)年。当时的国产“威士忌”只是在中性酒精基础上进行调味和加香的模仿品。
竹鹤曾在格拉斯哥大学应用化学系学习,并拥有在郎摩・格兰利威蒸馏厂(斯贝塞)和哈索本蒸馏厂(坎贝尔顿)实习的经验。但在他1920年回国之际,摄津酒造对正式开始制造威士忌一事仍踌躇不定。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恐慌情绪的影响,日本正处在经济萧条的状况之中。
寿屋创始人鸟井信治郎认可竹鹤的技术和经验,起用他迈出了制造威士忌的步伐。当时,鸟井将进口葡萄酒成功调制成了适合日本人口味的“赤玉葡萄酒”,在市场上受到追捧,他决定趁势投资新事业。
1929(昭和4)年,鸟井和竹鹤创造的国产威士忌“三得利白札”面世。不过5年后,竹鹤与鸟井分道扬镳,自立了门户。
鸟井于1937年推出了直至今日仍是其主力产品的长期畅销品“角瓶”。竹鹤也在1940年发售了首款产品“Nikka Whisky”,但不久后威士忌被指定为战时管制品。对于这个行业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作为一种军需品,原料采购没有任何障碍,即便在战争时期,麦芽原酒的生产也从未中断过。

日本首款威士忌三得利白札(左) 发售之初的三得利角瓶(中) 第一瓶Nikka Whisky(右)
日本威士忌的主要发展脉络


战后的洋酒热潮推动生产设备扩充

位于山梨县北杜市的三得利白州蒸馏厂(三得利公司提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社会重建开始走上轨道的1955年前后,出现了一股洋酒热潮。以城市为中心,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增大,取代了此前占压倒性多数市场份额的日本酒。在经济高速发展期的1964年,生产调和威士忌所必需的谷物原酒(以玉米等谷物为原料,通过连续式蒸馏器制造的威士忌)终于也在日本实现了本土生产,而Nikka和三得利相继在宫城峡(1969年)和白州(1973年)开设了各自的第二家麦芽原酒蒸馏厂。
苏格兰有100多家麦芽蒸馏厂,分别生产着充满个性的原酒。为了得到与自家产品类型不同的原酒,蒸馏厂之间平时经常交换或买卖原酒。尊尼获加、百龄坛等苏格兰调和型威士忌有时甚至会组合使用40种以上的原酒,调配出复杂的味道和香气。

日本缺乏相同的体系,各个企业必须凭借一己之力生产出多种类型的麦芽原酒。除了增产原酒的目的外,从提高威士忌品质的角度而言,建设“第二蒸馏厂”也是必然的选择。

反过来说,假如威士忌的需求在战后重建和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并未出现增长,那么三得利和Nikka就不可能做出增设蒸馏厂这种“进攻型的经营判断”,日本的威士忌或许就不会达到世界级的水平。
Nikka的首席调酒师佐久间正如是说。“从周边环境、气候到用于生产的设备、机器,宫城峡蒸馏厂(仙台市青叶区)都必须有别于余市的蒸馏厂。意图很明显,因为我们要生产与有劲的余市原酒形成对比、柔和而华贵的原酒。”
三得利两家蒸馏厂的选址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山崎靠近大阪这个大都市,是一个以水质优良闻名的地方,而白州(山梨县北杜市)则位于和南阿尔卑斯相邻的标高700米的森林之中。公司通过微调原料成分和制造工艺,在两个蒸馏厂内生产出了共计100多种独具个性的原酒。
国内市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趋于低迷
原本在经营上顺风顺水的日本威士忌厂商不久后也遭遇了转折。威士忌的课税数量在1983年达到了峰值的379000千升后,直至2008年几乎每年都在减少。在这25年间,市场缩小到了鼎盛时期的五分之一。
除了1984年实施威士忌增税政策外,用苏打水稀释甲类烧酒的“苏打烧酒”热潮的影响、喜好多样化导致葡萄酒需求增长等也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而且进口威士忌关税也大幅下降了。国内厂商中甚至有些蒸馏厂被迫关闭,比如Mercian轻井泽。
highball促使市场回暖
日本的威士忌市场在2009年终于开始回暖。截至2013年,课税数量已连续5年增长。三得利策划的“Highball Campaign”大获成功,让年轻人再次认识了威士忌。
诞生于该公司白州蒸馏厂的“Single Malt白州”“散发着清爽的森林之香”,在highball热潮中深受追捧。小野武厂长解释称:“白州品牌下的产品会让人联想到森林的四季,新酿让人想到嫩叶,12年陈酿让人想到新绿,18年陈酿让人想到成熟的水果,25年陈酿让人想到浓厚的果酱。”

白州蒸馏厂的小野武厂长(左) 三得利的Single Malt白州25年(右)
未完待续

竹鹤政孝(右)与妻子丽塔
日本制造威士忌的历史始于曾任摄津酒造技师的竹鹤被公司派往苏格兰的1918(大正7)年。当时的国产“威士忌”只是在中性酒精基础上进行调味和加香的模仿品。
竹鹤曾在格拉斯哥大学应用化学系学习,并拥有在郎摩・格兰利威蒸馏厂(斯贝塞)和哈索本蒸馏厂(坎贝尔顿)实习的经验。但在他1920年回国之际,摄津酒造对正式开始制造威士忌一事仍踌躇不定。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恐慌情绪的影响,日本正处在经济萧条的状况之中。
寿屋创始人鸟井信治郎认可竹鹤的技术和经验,起用他迈出了制造威士忌的步伐。当时,鸟井将进口葡萄酒成功调制成了适合日本人口味的“赤玉葡萄酒”,在市场上受到追捧,他决定趁势投资新事业。
1929(昭和4)年,鸟井和竹鹤创造的国产威士忌“三得利白札”面世。不过5年后,竹鹤与鸟井分道扬镳,自立了门户。
鸟井于1937年推出了直至今日仍是其主力产品的长期畅销品“角瓶”。竹鹤也在1940年发售了首款产品“Nikka Whisky”,但不久后威士忌被指定为战时管制品。对于这个行业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作为一种军需品,原料采购没有任何障碍,即便在战争时期,麦芽原酒的生产也从未中断过。

日本首款威士忌三得利白札(左) 发售之初的三得利角瓶(中) 第一瓶Nikka Whisky(右)
日本威士忌的主要发展脉络


战后的洋酒热潮推动生产设备扩充

位于山梨县北杜市的三得利白州蒸馏厂(三得利公司提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社会重建开始走上轨道的1955年前后,出现了一股洋酒热潮。以城市为中心,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增大,取代了此前占压倒性多数市场份额的日本酒。在经济高速发展期的1964年,生产调和威士忌所必需的谷物原酒(以玉米等谷物为原料,通过连续式蒸馏器制造的威士忌)终于也在日本实现了本土生产,而Nikka和三得利相继在宫城峡(1969年)和白州(1973年)开设了各自的第二家麦芽原酒蒸馏厂。
苏格兰有100多家麦芽蒸馏厂,分别生产着充满个性的原酒。为了得到与自家产品类型不同的原酒,蒸馏厂之间平时经常交换或买卖原酒。尊尼获加、百龄坛等苏格兰调和型威士忌有时甚至会组合使用40种以上的原酒,调配出复杂的味道和香气。

日本缺乏相同的体系,各个企业必须凭借一己之力生产出多种类型的麦芽原酒。除了增产原酒的目的外,从提高威士忌品质的角度而言,建设“第二蒸馏厂”也是必然的选择。

反过来说,假如威士忌的需求在战后重建和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并未出现增长,那么三得利和Nikka就不可能做出增设蒸馏厂这种“进攻型的经营判断”,日本的威士忌或许就不会达到世界级的水平。
Nikka的首席调酒师佐久间正如是说。“从周边环境、气候到用于生产的设备、机器,宫城峡蒸馏厂(仙台市青叶区)都必须有别于余市的蒸馏厂。意图很明显,因为我们要生产与有劲的余市原酒形成对比、柔和而华贵的原酒。”
三得利两家蒸馏厂的选址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山崎靠近大阪这个大都市,是一个以水质优良闻名的地方,而白州(山梨县北杜市)则位于和南阿尔卑斯相邻的标高700米的森林之中。公司通过微调原料成分和制造工艺,在两个蒸馏厂内生产出了共计100多种独具个性的原酒。
国内市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趋于低迷
原本在经营上顺风顺水的日本威士忌厂商不久后也遭遇了转折。威士忌的课税数量在1983年达到了峰值的379000千升后,直至2008年几乎每年都在减少。在这25年间,市场缩小到了鼎盛时期的五分之一。
除了1984年实施威士忌增税政策外,用苏打水稀释甲类烧酒的“苏打烧酒”热潮的影响、喜好多样化导致葡萄酒需求增长等也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而且进口威士忌关税也大幅下降了。国内厂商中甚至有些蒸馏厂被迫关闭,比如Mercian轻井泽。
highball促使市场回暖
日本的威士忌市场在2009年终于开始回暖。截至2013年,课税数量已连续5年增长。三得利策划的“Highball Campaign”大获成功,让年轻人再次认识了威士忌。
诞生于该公司白州蒸馏厂的“Single Malt白州”“散发着清爽的森林之香”,在highball热潮中深受追捧。小野武厂长解释称:“白州品牌下的产品会让人联想到森林的四季,新酿让人想到嫩叶,12年陈酿让人想到新绿,18年陈酿让人想到成熟的水果,25年陈酿让人想到浓厚的果酱。”

白州蒸馏厂的小野武厂长(左) 三得利的Single Malt白州25年(右)
未完待续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