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知识 | 在糖化过程中 人与电脑哪个比较重要?
2016-10-31 17:56
近日拜访Gordon Mackay,他是格兰杰酒厂五位资深糖化师之一。我得承认,向他询问对于他跟同事被称为“泰恩巧匠(Men of Tain)”的看法时,答案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本以为会听到的是他认为酒厂营销部门的一种包装宣传,但他的回应完全不是如此。 Mackay说:“我就只是来自泰恩的Gordy Mackay,如果有人想把我当成泰恩最有名的人之一,那就这样吧。”

糖化王国
Mackay的回答除了让我发现自己的疑心与他的自负,更让我惊讶的是,他的答案让我窥见已故的意大利天才作家Primo Levi对自由的定义——有机会做值得做的事。
Gordon Mackay在格兰杰酒厂任职九年,担任糖化师则有三年。Mackay也与发酵生产部门合作,该生产线的产能是600万公升的新酿烈酒。顺着架起的铁梯向上,这个明亮的开放式空间,是糖化及发酵程序进行的地点,每周将320吨的麦芽浆转成的麦汁,然后装入12个5万公升的发酵槽。这是非常高效能的全天候发酵麦汁生产机器,在Mackay当班的8个小时里,完全归他掌管:“这是我的糖化地盘。”

Mackay的说法可不是自吹自擂。对于那些喜爱小型酿酒厂人来说,格兰杰酒厂的规模以及计算机化设备可能令他们厌恶,但是对Mackay而言,不论工业化的程度如何,处理过程的经验仍将一路延续,也就是酿造者与原料之间的互动深度与质量。正因如此,虽然Mackay大可从房间里的玻璃罩隔离角落掌控泵以及气阀,他还是经常走动,在麦芽转变成麦芽浆再转变成麦汁的过程中不断倾听、嗅闻并品尝。他的感官既能进行判断,也是预警系统。

此地之所以是Mackay的地盘,不是因为在这个隔绝的数字化厂房里可以专制,而是因为这是他的工作场所,一份他完全精通的工作,精通到已经了解机器绝对不仅仅是机器。“计算机化之后,很多人认为机器会自己运作,其实不然。”
必须进化的威士忌工业
我不是要赞颂Mackay,或者说甚至不是要赞颂糖化师。我不能断言每个人都会满意他们的产品,也不能确定所有人都像他一样乐意拥抱数字化年代的到来。但对Mackay来说,这就是“向前进的道路”。我很确定,真的有不少人认同高原骑士酒厂蒸馏师Dod McConnachie的观点,他认为这项工作已经跟以往不同;他们天生偏爱非机械化、手工酿造的产品,在布赫拉迪或云顶酒厂仍可感受,也很难在那里找到类似计算机的东西。

然而,不管是感官模拟的拥护者,或者是强烈对比的数字化、仪器操控运作方式。例如乐加维林或卡尔里拉酒厂,都有毫无疑问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如果个人服务的年代已经过去,许多苏格兰酒厂持续供应的,不会只是一份差事。
无法完全确认的成果
Levi书中的虚构主角是这么说的:“要活得开心,就得找点事做,但不要太简单。”
威士忌产业或许以稳定性为招牌,但不管是类似乐加维林这种单一产品大厂,或者齐侯门酒厂有不同的谷物产线,变化也是威士忌的特点之一,不会只是昙花一现。无论如何,乐加维林酒厂的生产经理Georgie Crawford所言:“从表面上来看,酒厂的能力的确可以计算所有结果,但牵涉各种不同谷物、酵母、水、铜、温度以及时间之后,没有什么是能够完全保证的。

以齐侯门酒厂的糖化及蒸馏师Robin Bignall为例,在最终产品与酒汁被估计应有的潜力不相符时,他的好奇心与“失落感”会同时被串起。科学有其根据,但也会有失误;Bignall了解这一点,也因此始终谦卑。他充满好奇心,充满热情,也希望深入了解。

Mackay以身为“泰恩巧匠”而自豪,并非基于个人,相反地,是因为他成为了某个比自己更重要事物的一份子。这是一个团队,他们的最终产品如此杰出,足以吸引朝圣者远道从澳洲、日本及巴西前来。对Glengyle酒厂的John Wareham来说,参与酿造“好酒”的喜悦才是重点。

各位不要忘记
威士忌不只是种饮料
这一点至关紧要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全球威士忌杂志中文版
撰文:Dave Waddell 翻译:AlbertLin 责任编辑:张育瑞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

糖化王国
Mackay的回答除了让我发现自己的疑心与他的自负,更让我惊讶的是,他的答案让我窥见已故的意大利天才作家Primo Levi对自由的定义——有机会做值得做的事。
Gordon Mackay在格兰杰酒厂任职九年,担任糖化师则有三年。Mackay也与发酵生产部门合作,该生产线的产能是600万公升的新酿烈酒。顺着架起的铁梯向上,这个明亮的开放式空间,是糖化及发酵程序进行的地点,每周将320吨的麦芽浆转成的麦汁,然后装入12个5万公升的发酵槽。这是非常高效能的全天候发酵麦汁生产机器,在Mackay当班的8个小时里,完全归他掌管:“这是我的糖化地盘。”

Mackay的说法可不是自吹自擂。对于那些喜爱小型酿酒厂人来说,格兰杰酒厂的规模以及计算机化设备可能令他们厌恶,但是对Mackay而言,不论工业化的程度如何,处理过程的经验仍将一路延续,也就是酿造者与原料之间的互动深度与质量。正因如此,虽然Mackay大可从房间里的玻璃罩隔离角落掌控泵以及气阀,他还是经常走动,在麦芽转变成麦芽浆再转变成麦汁的过程中不断倾听、嗅闻并品尝。他的感官既能进行判断,也是预警系统。

此地之所以是Mackay的地盘,不是因为在这个隔绝的数字化厂房里可以专制,而是因为这是他的工作场所,一份他完全精通的工作,精通到已经了解机器绝对不仅仅是机器。“计算机化之后,很多人认为机器会自己运作,其实不然。”
必须进化的威士忌工业
我不是要赞颂Mackay,或者说甚至不是要赞颂糖化师。我不能断言每个人都会满意他们的产品,也不能确定所有人都像他一样乐意拥抱数字化年代的到来。但对Mackay来说,这就是“向前进的道路”。我很确定,真的有不少人认同高原骑士酒厂蒸馏师Dod McConnachie的观点,他认为这项工作已经跟以往不同;他们天生偏爱非机械化、手工酿造的产品,在布赫拉迪或云顶酒厂仍可感受,也很难在那里找到类似计算机的东西。

然而,不管是感官模拟的拥护者,或者是强烈对比的数字化、仪器操控运作方式。例如乐加维林或卡尔里拉酒厂,都有毫无疑问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如果个人服务的年代已经过去,许多苏格兰酒厂持续供应的,不会只是一份差事。
无法完全确认的成果
Levi书中的虚构主角是这么说的:“要活得开心,就得找点事做,但不要太简单。”
威士忌产业或许以稳定性为招牌,但不管是类似乐加维林这种单一产品大厂,或者齐侯门酒厂有不同的谷物产线,变化也是威士忌的特点之一,不会只是昙花一现。无论如何,乐加维林酒厂的生产经理Georgie Crawford所言:“从表面上来看,酒厂的能力的确可以计算所有结果,但牵涉各种不同谷物、酵母、水、铜、温度以及时间之后,没有什么是能够完全保证的。

以齐侯门酒厂的糖化及蒸馏师Robin Bignall为例,在最终产品与酒汁被估计应有的潜力不相符时,他的好奇心与“失落感”会同时被串起。科学有其根据,但也会有失误;Bignall了解这一点,也因此始终谦卑。他充满好奇心,充满热情,也希望深入了解。

Mackay以身为“泰恩巧匠”而自豪,并非基于个人,相反地,是因为他成为了某个比自己更重要事物的一份子。这是一个团队,他们的最终产品如此杰出,足以吸引朝圣者远道从澳洲、日本及巴西前来。对Glengyle酒厂的John Wareham来说,参与酿造“好酒”的喜悦才是重点。

各位不要忘记
威士忌不只是种饮料
这一点至关紧要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全球威士忌杂志中文版
撰文:Dave Waddell 翻译:AlbertLin 责任编辑:张育瑞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