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配餐?真的行吗?
2016-10-12 10:52
提起配餐用什么酒,大部分人马上联想到葡萄酒,也有人立即想到中国白酒。威士忌配餐?行吗?

威士忌配餐,与葡萄酒有什么分别?
近年葡萄酒在国内大行其道,随之而来的葡萄酒配餐文化也广为消费者认识和关注。欧洲人以葡萄酒配餐已有上千年历史,在这方面的讲究与学问很发达,中国消费者比较容易获得相关资讯,因此近年越来越流行,甚至大部分的消费者一想起配餐,马上联想到葡萄酒。
葡萄酒种类繁多,从大分类来说,就可以分为起泡酒、白葡萄酒、红葡萄酒、甜白葡萄酒和加强葡萄酒。多如繁星的酒品,与世界各地的美食匹配,都能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但是就餐时享受过葡萄酒的朋友们都很容易注意到一点:不是所有葡萄酒都能配所有的菜式,有时候效果甚至很不好。是的,一些葡萄酒与某一些菜肴会发生冲突。比如清爽愉悦的干白葡萄酒会使牛肉有铁锈的味道;清淡的鱼肉,会令厚重的红葡萄酒苦涩得难以下咽。因此葡萄酒配餐变得很讲究。可是事物总是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容易发生冲突,也意味着比较容易找到绝配。配搭得宜,往往产生相互升华的效果,令食物和酒都更精彩。
相反,单一纯麦威士忌配搭食物来得容易多了,因为除了少数风味比较极端的单一纯麦,如烟熏或药水味道浓烈的,会和部分食物冲突外,大部分单一纯麦与大部分食物都能很好搭配。可是也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因为容易搭配,所以要找到绝配,就得考验配搭的功夫了。

威士忌配餐,与白酒有什么分别?
在葡萄酒配餐没有蔚然成风前,国人餐桌上的美酒,大部分是中国白酒。中国人酿造白酒起码有接近一千年的历史,白酒一出现时,就与美食难分难解,所以中国人以白酒佐餐也有千年历史。可是,我们中国人很少用 “白酒配餐” 这个说法,反而,点菜时考虑的往往是 “选择什么下酒菜”。中国人的观念,是以菜肴下酒,酒是牡丹,美食反而变成绿叶。这与西方人葡萄酒 “配餐”,餐为主角,葡萄酒为辅的观念,正好刚刚相反。
在配餐方面,威士忌与白酒很相似。其实大部分烈酒与食物的配搭都比较容易,与食物产生冲突的情况比较少,所以配起来有很大的自由度。因此可以说,烈酒配餐,更适合几乎所有菜式都会同时出现在餐桌上,也会同时进食的中餐饮食文化,不像西餐那样,一道菜吃完再上一道,每一道菜式配不同的酒才容易实现。
单一纯麦配餐与中国白酒和其它烈酒配餐最大的分别,在于单一纯麦风味的跨度,远远大于其它所有烈酒。中国白酒风味纷呈,千姿百态。在风味多变方面,单一纯麦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单一纯麦从甜香淡雅至带着浓烈泥煤烟熏气息,风味上跨度之大,其它所有烈酒望尘莫及。单一纯麦配衬美食,更容易找到精彩非凡的绝配。试过一边吃着肥美的生蚝,一边喝着齐侯门单一纯麦威士忌吗?甚至滴几滴在生蚝上面,然后一口吃下去吗?试过,你便会明白威士忌传教士在说什么,这个感觉,非笔墨所能形容!

威士忌配餐的原理
以上这个小标题,存在着一点错误: 威士忌配餐的原理,其实适用于所有酒类配餐。所以应该说是酒类配餐的普遍原理。
酒类配餐,可综合成为 「两项特质,一点注意,两个方向」。两项特质是:酒与食物的体感、风味,一点注意是菜式的酱汁; 两个方向是:衬托或对比。
体感 Body
大家应该都听过 “酒体醇厚” 这样的形容词吧?有没有感觉有点摸不着头脑?不奇怪,因为平常我们喝酒时,如果不特别注意,是很难感觉到不同酒 “体感” 的差别。但是,试过同时喝二锅头和茅台吗?或者勃艮第和巴罗洛吗?又或者单一纯麦里的格兰昆奇和富特尼?如果试过,稍稍留意两者填满口腔程度的差异,不难察觉到前者轻盈,后者厚重的感觉上明显的差别。试过后,“酒体”、“body” 就不再会是一个陌生而模糊的词语了。
食物也有 body 吗?想想梨子和柿子在口腔中不同的感觉?黄瓜与茄子?鱼肉和牛肉?真有吧?
认识各种酒类与各种食材的体感,是任何酒类与任何菜式搭配的关键考虑,却是大部分人忽略的。不少人为了避开这个比较难的题目,用: “白(葡萄)酒配白肉,红(葡萄)酒配红肉” 的 “规律”,大部分情况下都会配出不错的效果。可是当效果明显不如理想时,就会有点迷失了。如果能考虑到酒与菜式的体感,配衬起来就容易多了。
体感 body 在品鉴中,属于触觉的范畴。单一纯麦威士忌俱乐部的微信订阅号,在 2015年4月20日的 《威士忌品鉴技巧宝典》 一文中有详尽的介绍,请参阅。
风味 Flavours
字典中对 “风味” 一词其中一个解释,是香气和味道的合称,也是我们在这里用的词义。美酒配美食,当然要考虑香气和味道。而且往往是酒和菜式的香气和味道相互之间的碰撞,或者是相互配衬,或者是相互对比,产生出乎意料的精彩。进行美酒配美食时,需要对两方面的风味都注意到,才会配出难忘的享受。
对于风味的详解,以上提及的 《威士忌品鉴技巧宝典》 一文中也有详尽的介绍,请参阅。
酱汁
酒配餐最大的陷阱是酱汁,也是 “白酒配白肉,红酒配红肉” 经常配不出真正精彩的常见原因。试过白葡萄酒配广东菜里的蒸鱼吗?效果好吗?广东厨师蒸鱼,大多会浇上以生抽和老抽酱油调配而成的酱汁,也有加上少许鱼露的。这些调料的主导味道是鲜味 umami,几乎是所有白葡萄酒的克星。反而一些中度酒体,如勃艮第红葡萄酒,会配出更佳效果。中菜里酱油用得十分普遍,可能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白酒和干邑白兰地成为中国人餐桌上极受欢迎的酒类,因为这些烈酒,比较能承受酱油的厚重体感和带穿透性的鲜味。
配餐必须考虑酱汁,多于考虑食材本身!
两个方向:配衬与对比
大部分人在考虑美酒与美食的配搭时,会选择体感和风味相近的酒和菜,互相配衬。配衬,容易出好效果,是保险的方向。
可是,有没有大胆的考虑过,通过酒和菜不同的体感和风味的对比,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有没有注意过两个经典的对比例子:北京人的二锅头配麻豆腐,和广东人的米酒配烧腊?两款酒都属于酒体轻盈,而且风味较淡雅,层次较简单;两款菜式却恰恰相反,体感厚重、风味浓郁、层次较多,可是两个配搭都是历久不衰的经典。只要对酒、食材、烹调方法和酱汁有深刻了解,体感与风味之间强烈的对比,有时真能产生人间绝配!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单一纯麦威士忌俱乐部
作者:威士忌传教士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

威士忌配餐,与葡萄酒有什么分别?
近年葡萄酒在国内大行其道,随之而来的葡萄酒配餐文化也广为消费者认识和关注。欧洲人以葡萄酒配餐已有上千年历史,在这方面的讲究与学问很发达,中国消费者比较容易获得相关资讯,因此近年越来越流行,甚至大部分的消费者一想起配餐,马上联想到葡萄酒。
葡萄酒种类繁多,从大分类来说,就可以分为起泡酒、白葡萄酒、红葡萄酒、甜白葡萄酒和加强葡萄酒。多如繁星的酒品,与世界各地的美食匹配,都能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但是就餐时享受过葡萄酒的朋友们都很容易注意到一点:不是所有葡萄酒都能配所有的菜式,有时候效果甚至很不好。是的,一些葡萄酒与某一些菜肴会发生冲突。比如清爽愉悦的干白葡萄酒会使牛肉有铁锈的味道;清淡的鱼肉,会令厚重的红葡萄酒苦涩得难以下咽。因此葡萄酒配餐变得很讲究。可是事物总是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容易发生冲突,也意味着比较容易找到绝配。配搭得宜,往往产生相互升华的效果,令食物和酒都更精彩。
相反,单一纯麦威士忌配搭食物来得容易多了,因为除了少数风味比较极端的单一纯麦,如烟熏或药水味道浓烈的,会和部分食物冲突外,大部分单一纯麦与大部分食物都能很好搭配。可是也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因为容易搭配,所以要找到绝配,就得考验配搭的功夫了。

威士忌配餐,与白酒有什么分别?
在葡萄酒配餐没有蔚然成风前,国人餐桌上的美酒,大部分是中国白酒。中国人酿造白酒起码有接近一千年的历史,白酒一出现时,就与美食难分难解,所以中国人以白酒佐餐也有千年历史。可是,我们中国人很少用 “白酒配餐” 这个说法,反而,点菜时考虑的往往是 “选择什么下酒菜”。中国人的观念,是以菜肴下酒,酒是牡丹,美食反而变成绿叶。这与西方人葡萄酒 “配餐”,餐为主角,葡萄酒为辅的观念,正好刚刚相反。
在配餐方面,威士忌与白酒很相似。其实大部分烈酒与食物的配搭都比较容易,与食物产生冲突的情况比较少,所以配起来有很大的自由度。因此可以说,烈酒配餐,更适合几乎所有菜式都会同时出现在餐桌上,也会同时进食的中餐饮食文化,不像西餐那样,一道菜吃完再上一道,每一道菜式配不同的酒才容易实现。
单一纯麦配餐与中国白酒和其它烈酒配餐最大的分别,在于单一纯麦风味的跨度,远远大于其它所有烈酒。中国白酒风味纷呈,千姿百态。在风味多变方面,单一纯麦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单一纯麦从甜香淡雅至带着浓烈泥煤烟熏气息,风味上跨度之大,其它所有烈酒望尘莫及。单一纯麦配衬美食,更容易找到精彩非凡的绝配。试过一边吃着肥美的生蚝,一边喝着齐侯门单一纯麦威士忌吗?甚至滴几滴在生蚝上面,然后一口吃下去吗?试过,你便会明白威士忌传教士在说什么,这个感觉,非笔墨所能形容!

威士忌配餐的原理
以上这个小标题,存在着一点错误: 威士忌配餐的原理,其实适用于所有酒类配餐。所以应该说是酒类配餐的普遍原理。
酒类配餐,可综合成为 「两项特质,一点注意,两个方向」。两项特质是:酒与食物的体感、风味,一点注意是菜式的酱汁; 两个方向是:衬托或对比。
体感 Body
大家应该都听过 “酒体醇厚” 这样的形容词吧?有没有感觉有点摸不着头脑?不奇怪,因为平常我们喝酒时,如果不特别注意,是很难感觉到不同酒 “体感” 的差别。但是,试过同时喝二锅头和茅台吗?或者勃艮第和巴罗洛吗?又或者单一纯麦里的格兰昆奇和富特尼?如果试过,稍稍留意两者填满口腔程度的差异,不难察觉到前者轻盈,后者厚重的感觉上明显的差别。试过后,“酒体”、“body” 就不再会是一个陌生而模糊的词语了。
食物也有 body 吗?想想梨子和柿子在口腔中不同的感觉?黄瓜与茄子?鱼肉和牛肉?真有吧?
认识各种酒类与各种食材的体感,是任何酒类与任何菜式搭配的关键考虑,却是大部分人忽略的。不少人为了避开这个比较难的题目,用: “白(葡萄)酒配白肉,红(葡萄)酒配红肉” 的 “规律”,大部分情况下都会配出不错的效果。可是当效果明显不如理想时,就会有点迷失了。如果能考虑到酒与菜式的体感,配衬起来就容易多了。
体感 body 在品鉴中,属于触觉的范畴。单一纯麦威士忌俱乐部的微信订阅号,在 2015年4月20日的 《威士忌品鉴技巧宝典》 一文中有详尽的介绍,请参阅。
风味 Flavours
字典中对 “风味” 一词其中一个解释,是香气和味道的合称,也是我们在这里用的词义。美酒配美食,当然要考虑香气和味道。而且往往是酒和菜式的香气和味道相互之间的碰撞,或者是相互配衬,或者是相互对比,产生出乎意料的精彩。进行美酒配美食时,需要对两方面的风味都注意到,才会配出难忘的享受。
对于风味的详解,以上提及的 《威士忌品鉴技巧宝典》 一文中也有详尽的介绍,请参阅。
酱汁
酒配餐最大的陷阱是酱汁,也是 “白酒配白肉,红酒配红肉” 经常配不出真正精彩的常见原因。试过白葡萄酒配广东菜里的蒸鱼吗?效果好吗?广东厨师蒸鱼,大多会浇上以生抽和老抽酱油调配而成的酱汁,也有加上少许鱼露的。这些调料的主导味道是鲜味 umami,几乎是所有白葡萄酒的克星。反而一些中度酒体,如勃艮第红葡萄酒,会配出更佳效果。中菜里酱油用得十分普遍,可能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白酒和干邑白兰地成为中国人餐桌上极受欢迎的酒类,因为这些烈酒,比较能承受酱油的厚重体感和带穿透性的鲜味。
配餐必须考虑酱汁,多于考虑食材本身!
两个方向:配衬与对比
大部分人在考虑美酒与美食的配搭时,会选择体感和风味相近的酒和菜,互相配衬。配衬,容易出好效果,是保险的方向。
可是,有没有大胆的考虑过,通过酒和菜不同的体感和风味的对比,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有没有注意过两个经典的对比例子:北京人的二锅头配麻豆腐,和广东人的米酒配烧腊?两款酒都属于酒体轻盈,而且风味较淡雅,层次较简单;两款菜式却恰恰相反,体感厚重、风味浓郁、层次较多,可是两个配搭都是历久不衰的经典。只要对酒、食材、烹调方法和酱汁有深刻了解,体感与风味之间强烈的对比,有时真能产生人间绝配!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单一纯麦威士忌俱乐部
作者:威士忌传教士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