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归来记:单一麦芽复兴之路(上)
阁下可能有所不知,远在维多利亚时代,苏格兰单一麦芽在英国城镇中已随处可见。例如Royal Brackla、Glen Grant以及Dew of Ben Nevis等品牌,不仅在英国本土声名远扬,在海外也颇具知名度,还经常在报纸和期刊上广泛宣传。
然而,到了1920年代,调和型威士忌开始主导全球市场。瓶装单一麦芽变得难觅踪迹,在苏格兰以外的地区也大多不受青睐。到了1930年代末,叠加二战德军轰炸、粮食短缺、产量限制等因素,苏格兰威士忌的供应量跌到了冰点。
尽管当时供应量稀缺,单一麦芽仍拥有一小群忠实的追随者。乔治·圣斯伯里、罗伯特·洛克哈特等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对其赞不绝口;Gordon& MacPhail、Campbel,Hope&King以及Cadenhead等独立装瓶商,也持续满足着爱好者们虽有限但有利可图的需求。

▲单一麦芽早期装瓶商Cadenhead
随后,在1950年代末,人们对单一麦芽威士忌的兴趣和需求出现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激增。
苏格兰单一麦芽的复兴背后存在诸多因素。其中之一是许多饮家对当时风味不够独特的调和威士忌产生了抵触——这类口感更清淡的威士忌的推出,一方面是为了迎合大众的普遍偏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效仿珍宝(J&B)、顺风(Cutty Sark)等调和威士忌在美国取得的巨大成功。
部分评论家认为,战后威士忌销量的惊人增长是以稀释苏威的独特个性为代价的。1971年,格兰花格的东家George Grant道出了这些评论家的心声:“单一麦芽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对标准调和威士忌清淡口感的一种反抗。有些调和威士忌淡到加冰之后就索然无味了。”记者John McPhee更加直言不讳,他将调和威士忌斥责为“平淡乏味、毫无深度”。
形象问题也颇为棘手。到1960年代初,主流调和威士忌品牌喜欢投放展现理想生活方式的广告——这类广告往往制作精良、构思巧妙,却未能凸显苏格兰威士忌与其他酒类的差异。评论家们认为,苏威正在丧失其本真性与地域特色,而单一麦芽则被视为充分兼具这两种特质的代表。

▲古远的威士忌杂志广告
当年,苏格兰的单一麦芽复兴运动,由该国一批顶尖文学界人士率先发起。George Brown、Hugh MacDiarmid、Norman MacCaig等作家与诗人,站在重振苏格兰民族身份运动的前沿,将威士忌视为苏格兰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诗歌《佳酿歌谣》中,Norman MacCaig为友人举杯的诗句,清晰地表明了在他们心中,最优质的威士忌当属单一麦芽——
《送元二使安西》苏格兰版.doge
克里斯!
无论你是挺直身板、躺卧休憩,
还是略带踉跄地前行,
这杯酒你定会欣然接受——
格兰菲迪、布赫拉迪与格兰冠!
文人雅士们常在爱丁堡玫瑰街及其周边酒吧定期相聚,这些酒吧备有少量单一麦芽威士忌。其中,格兰杰10年颇受欢迎,许多酒吧的酒柱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这款酒在爱丁堡酒吧圈积累的人气,促使母公司Macdonald & Muir将其推广至苏格兰各地的酒吧。

▲明星单麦格兰杰10年1960s
人们对单一麦芽日益增长的兴趣,促使更多蒸馏厂开始推出自家瓶装产品——到1980年,英国市场上已有多达60家酒厂的单一麦芽威士忌可供选择。但神奇的是,这种盛况并非源于传统的广告宣传活动。单一麦芽品牌早期的增长动力来自口碑传播,而非常规的促销手段。
例如,《葡萄酒与烈酒贸易记录》在1970年代曾报道,蒸馏者公司DCL对Talisker、Lagavulin等单一麦芽采取“不推广政策”;Laphroaig的所有者Long John International公司也“没有进行任何值得一提的推广”。
正是消费者自发的好奇与推荐力量,助力单一麦芽走上了初步的复兴之路。

▲单一麦芽国际先驱格兰菲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