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人间数百年:苏威产业大事件盘点(3)



▲苏格兰威士忌历史进程图(1772-2021)
灰色曲线为酒厂数量,橘色竖线为酒液产量
19世纪的最后十年,投资威士忌变得非常时髦,许多企业家纷纷申请巨额贷款,用于购买苏威存货作为商业投资。当然,这些贷款是以威士忌存货作为担保的——大多数人确信威士忌的价值只会持续上涨。
当时,独立装瓶商的不正当财务操作司空见惯。其中一家装瓶商帕蒂森公司Pattisons尤为肆无忌惮。这家公司的所有者“以个人挥霍无度和张扬跋扈著称”,并采用卑劣手段来抬高其库存和资产的价值。当该公司于1896年宣告破产时,与之有业务往来的另外十家公司也一同陷入了困境。
“帕蒂森危机”由此爆发,导致了威士忌价格的下降,并在整个苏威行业内引发了一系列关停和产量削减。1906年,苏威产量已降至2400万加仑以下,短短九年内降幅接近三分之一。行业陷入困境,直到一战前夕才开始复苏。
与此同时,由于英国对本土的烈酒消费课以重税,苏威行业不得不更加关注出口业务。这一转变始于财政大臣Lloyd George在1909年提出的自由党政府预算案。
这是苏威行业经历的第一个繁荣与萧条周期。此后,一战、二战、美国禁酒令、1929年股市崩盘以及大萧条接踵而至,整个行业遭受重创,尤其是低地和坎贝尔镇产区。这两个地区如今的蒸馏厂数量,远不及19世纪末期。


▲Pattisons公司的广告
苏威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大致始于1950年代末,延续至70年代末。这一时期也开启了单一麦芽威士忌作为品牌进行推广的序幕——1963年,格兰菲迪率先行动,该品牌还在1969年建成了首个游客中心。很快,其他品牌纷纷跟进,如格兰威特、麦卡伦和格兰杰。
1959—1967年间,蒸馏者公司(DCL)将其旗下酒厂的蒸馏器数量增加了 50%以上,部分酒厂还开展了大型重建项目。总体而言,1960年代是苏格兰威士忌自维多利亚时代末(首个黄金时代)以来未曾有过的增长期,麦芽威士忌的产量翻了一番。
正如Moss & Hume在《苏格兰威士忌的酿造》中所言:“1960年代蒸馏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生产限制的放宽。自二战结束后便吸纳了大部分出口量的美国市场,呈现出惊人的扩张速度,例如帝王、顺风和珍宝等调和威士忌的巨大成功就体现了这一点。1960年,美国的进口量为1200万标准加仑(约5400万升);到1968年,这一数字已增至3300万标准加仑(约1.5亿升)。”


▲上个世纪经典的苏威品牌
然而,生产的狂热扩张之后,新一轮经济衰退接踵而至,导致威士忌供过于求,媒体将这一局面称为“威士忌湖”The Whisky Loch。这使得当时最大的威士忌公司——蒸馏者公司(DCL)在1983年关闭了9家麦芽蒸馏厂和1家谷物蒸馏厂,两年后又关闭了10家麦芽蒸馏厂。
1973年10月的中东战争引发了次年油价飙升,经济衰退由此蔓延。全球经济陷入低迷,随后几年美国对苏威的需求剧烈波动。1979年起,撒切尔领导的保守党政府推行新经济政策,英国通胀下降,企业信心回升,局势才开始好转。
麦芽威士忌产量在1978年达到峰值2.0766亿升,1983年跌至9338.3万升——为196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次“产量崩盘”,解释了为何1980年代的麦芽威士忌老酒为何如今非常稀缺。


▲三个历史时期的苏威酒厂业态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