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无聊醉不成[I]—风情万种的威士忌
2017-10-23 10:32
威士忌(Whisky)这个单词最早来自盖尔语“Usquebaugh”,意思是“生命之水”。后来这个单词渐渐演变为“Usky”,最后又演变成了“Whisky”。可见威士忌连名字都充满岁月的沧桑感,更何况是威士忌的根本——酒液呢?所有的威士忌在完成蒸馏之后,都需要经过至关重要,同时最消耗时间的一个步骤——熟成。

刚蒸馏出来的新酒(New Pot)是透明无色,但又辛辣刺口(一杯二锅头,呛到眼泪流,哈...),金属、硫磺的味道十分厚重。这些新酒唯有经过岁月的洗礼,才能温存柔媚,不轻浮不冷艳,柔和易饮,恰到好处,却又饱含许多令人惊叹的风味。当然,在陈年时所使用的木桶不同,最后熟成后的威士忌风味也不尽相同。

在威士忌熟成的过程中,有些威士忌会从一而终,有些威士忌会朝三暮四。
从一而终篇
什么是单桶Single Cask?
最古早,苏格兰人酿造威士忌并没有在橡木桶熟成这一技艺,而是直接饮用刚蒸馏出来的新酒(想象自己第一次喝烈酒那种被呛的感觉,更辛辣,更呛),啊,勇敢的人儿啊!!!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封建任性的苏格兰政府决定全力打压民间威士忌酿造业——收税、收高税、收很高的税、收超级无敌高的税,很多中小型酿酒厂不堪重负,关厂不做,或是偷偷摸摸的做地下党,正所谓“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地下党们便将酒液注入西班牙雪莉桶中进行储存(后面也形成了苏格兰威士忌的风味大宗),后来人们发现这“无意的碰撞”,使酒的风味变得丰富而独特。
于是,在1988年的《苏格兰威士忌法案》中,规定苏格兰威士忌必须在桶中熟成三年。直至今天,雪莉桶风味成为了苏格兰风味大宗之一。

19世纪前期,由于玻璃瓶还是奢侈品,运用还未普及,因此威士忌酿酒厂也不懂得将熟成好的威士忌进行二次包装,而是将整桶的威士忌卖给酒馆或杂货店等零售商,所以那时的酒鬼,都是自己提着小酒壶去打酒(有没有一种小朋友背着小书包,说妈妈我去“打酱油”的既视感,哈哈哈),这大概就是最原始的“单桶(Single Cask)威士忌”了。

我们来粗略理解一下“单桶Single Cask“这个概念:如果一个桶中的威士忌从蒸馏到灌桶,直到装瓶销售为止都只在一个酒桶里头进行熟成,这种情况下酿出来的威士忌就被称为“单桶(Single Cask)威士忌“。敲黑板,划重点,“单桶”中的“单Single”字强调的是不与其他类型桶混合的独立性,而不是桶中酒自身经历换桶的数量,就比如一桶威士忌在雪莉桶陈年了8年,突然某天巡厂的时候发现酒桶破损,不能存放威士忌了,只能换到新雪莉桶里再陈年8年,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混入其他桶类(比如:波本桶、猪头桶)的原酒,在这种情况下酿造而成的威士忌,仍然是“单桶(Single Cask)威士忌”。
由于单桶威士忌非常个性化,且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酿酒师都会将最详细的资料写出来彰显个性,于是在单桶威士忌的酒标上可以看到“Single Cask”字样,以及入桶年份、装瓶日期、橡木桶类型、桶号和限量装瓶的总数及单瓶的瓶号。

当形成一种模式之后,就会慢慢的发展扩大...
单桶威士忌的市场
“市场经济,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完全正常,并不可怕。只要鱼龙相争,龙不变成鱼;泥沙俱下,沙不与泥为伍,而且龙更勇猛,沙更纯正就行。不必指望鱼全变成龙,也不必指望泥全变成沙。清一色并不是最好的局面。当然,龙退化为鱼,沙腐化为泥也不好。”
提到单桶威士忌市场,就要专门提提OB(原厂装瓶)与IB(独立装瓶商)了。
OB、IB
OB(Official Bottling或Original Bottling)就是酿酒厂自己选通,自己装瓶销售,虽然这种形式在现代屡见不鲜,但在旧时代却不是这样的。

在上文有提到在19世纪前期,威士忌酿酒厂是把整桶威士忌原酒批发给酒馆或是杂货店等零售商,然后由这些零售商在自己的店里分装出售给消费者,这应该是最原始的IB(独立装瓶商)形式了。1895年, 时势造英雄,James Gordon和John Alexander MacPhail在苏格兰斯佩赛区合伙开了一间百货商店——Gordon & MacPhail,且买进了不计其数的桶装威士忌原酒,然后用自家品牌名装瓶销售,迄今为止,G&M已经有120年的单一麦芽威士忌灌装以及销售经验的历史,算是业界先驱。
有人开创先河,就会有人跟着做,这就渐渐形成了一条初具规模的IB产业线。

不过,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经济萧条后,许多实力不够的IB厂商直接就关门大吉了,只有极少数实力雄厚的IB厂商(比如:G&M、BBR、道格拉斯等)幸存了下来。二战之后,由于IB厂商过于少,威士忌酿酒厂才被迫于自己装瓶销售。自此,苏格兰威士忌便开启了OB、IB二分天下的时代。
就如JJ歌词里唱的一般:“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这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商人们之间的较量。

威士忌酿酒厂不是大傻子,也明白这些由独立装瓶商装瓶贩售的威士忌一经上市,必然会和自家的产品形成竞争关系,不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我就卖比较年轻的酒给你好了。但是,你以为独立装瓶商有那么好搞定的吗?拥有火眼金睛的他们,通常可以挑出一桶极好的威士忌,大概就是所谓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然而,俗语告诉我们“终日打雁,终被雁啄”,他们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由于是单桶的原因,他们往往连调和补救的机会都没有,白白瞎了一桶原酒的钱。

20世纪30年代,由于苏格兰经济大萧条,许多优秀的威士忌酿酒厂难以生存,只能以倒闭收场,这时独立装瓶商又顺应时势以低价购进大批量优秀的单桶威士忌(行行行,5块就5块,再送一把葱),这也让后人品尝到了那些优秀酿酒厂所酿造的威士忌,体验旧时风味。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这些场面又重演了一遍,酿酒厂一桶一桶的原酒往外卖,以维持生存,不容易啊不容易,所以手中有老酒的我们且喝且珍惜吧。直至今日,蓦然回首,发现当年为了渡过难关卖出了太多的单桶,以至于现在很多酿酒厂自家都没有高年份的酒。自此,越来越多酿酒厂决定不再向独立装瓶商以及个人出卖单桶威士忌。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老年份的单桶威士忌将会更加囤积居奇。
IB产业链算是顺应时代而生,顺应时代发展,却又顺应时代没落(相对于没有以前辉煌?)。
如今纵观市场,单桶(Single Cask)威士忌的整体价格一直都水涨船高。那么如何选购单桶威士忌呢?
之所以单桶威士忌价格高,一是看年份,二是看这批单桶威士忌装瓶的数量。就比如近日麦卡伦雪莉桶桶装威士忌在香港卖出290万港元,创下新的世界记录,这桶威士忌蒸馏于1987年4月13日,大概装瓶为228瓶,而每瓶价格为10166港元/700ml。当然价格上,消费者承担了天使的分享。

有些收藏系列每年只推出一个桶,一年就卖个几百瓶,相当于限量版在流通,比如:布朗拉高年份1972年单桶威士忌,那可真是限量版中的限量。

再然后就是单桶威士忌的度数一般未经稀释,一般50~63.5度不等,所以消费者消费的价格当然还包括苏格兰政府税金。更不要提其它的人为操盘因素了,例如……(自己想象)。
独立装瓶商Duncan Taylor的Peter Currie也曾说过:「关于单桶供给的议题其实再单纯不过:桶真的越来越少了。那些大型酒厂正在收购大量库存以应付未来可预期的上升需求,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的调和威士忌市场。」

收OB,喝IB
引用林一峰先生对单桶威士忌的看法:“作为OB产品来说,只要是出品的单桶产品,看到就可以马上下手。因为对于原厂来说,做单桶酒的目的并不是赚钱,更注重的是品牌价值的提升,如果一只桶能够打动总酿酒师,让他做出这种决定,那一定是一只相当让人惊艳的桶。而IB出品的单桶,胜在一些多品牌多桶型的选择上,因此在把关上肯定会比不上原厂,更适合一些有基础的消费者去选择。”
“单桶(Single Cask)威士忌”,他就像旅人在朝圣的路途上,孤身一人跋涉过茫茫沙漠。而天边,又分明有星芒为他绽放,为他指引方向,对他说,不忘初心,直至白发苍苍。

...
本文为酒蟲网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刚蒸馏出来的新酒(New Pot)是透明无色,但又辛辣刺口(一杯二锅头,呛到眼泪流,哈...),金属、硫磺的味道十分厚重。这些新酒唯有经过岁月的洗礼,才能温存柔媚,不轻浮不冷艳,柔和易饮,恰到好处,却又饱含许多令人惊叹的风味。当然,在陈年时所使用的木桶不同,最后熟成后的威士忌风味也不尽相同。

在威士忌熟成的过程中,有些威士忌会从一而终,有些威士忌会朝三暮四。
从一而终篇
什么是单桶Single Cask?
最古早,苏格兰人酿造威士忌并没有在橡木桶熟成这一技艺,而是直接饮用刚蒸馏出来的新酒(想象自己第一次喝烈酒那种被呛的感觉,更辛辣,更呛),啊,勇敢的人儿啊!!!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封建任性的苏格兰政府决定全力打压民间威士忌酿造业——收税、收高税、收很高的税、收超级无敌高的税,很多中小型酿酒厂不堪重负,关厂不做,或是偷偷摸摸的做地下党,正所谓“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地下党们便将酒液注入西班牙雪莉桶中进行储存(后面也形成了苏格兰威士忌的风味大宗),后来人们发现这“无意的碰撞”,使酒的风味变得丰富而独特。
于是,在1988年的《苏格兰威士忌法案》中,规定苏格兰威士忌必须在桶中熟成三年。直至今天,雪莉桶风味成为了苏格兰风味大宗之一。

19世纪前期,由于玻璃瓶还是奢侈品,运用还未普及,因此威士忌酿酒厂也不懂得将熟成好的威士忌进行二次包装,而是将整桶的威士忌卖给酒馆或杂货店等零售商,所以那时的酒鬼,都是自己提着小酒壶去打酒(有没有一种小朋友背着小书包,说妈妈我去“打酱油”的既视感,哈哈哈),这大概就是最原始的“单桶(Single Cask)威士忌”了。

我们来粗略理解一下“单桶Single Cask“这个概念:如果一个桶中的威士忌从蒸馏到灌桶,直到装瓶销售为止都只在一个酒桶里头进行熟成,这种情况下酿出来的威士忌就被称为“单桶(Single Cask)威士忌“。敲黑板,划重点,“单桶”中的“单Single”字强调的是不与其他类型桶混合的独立性,而不是桶中酒自身经历换桶的数量,就比如一桶威士忌在雪莉桶陈年了8年,突然某天巡厂的时候发现酒桶破损,不能存放威士忌了,只能换到新雪莉桶里再陈年8年,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混入其他桶类(比如:波本桶、猪头桶)的原酒,在这种情况下酿造而成的威士忌,仍然是“单桶(Single Cask)威士忌”。
由于单桶威士忌非常个性化,且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酿酒师都会将最详细的资料写出来彰显个性,于是在单桶威士忌的酒标上可以看到“Single Cask”字样,以及入桶年份、装瓶日期、橡木桶类型、桶号和限量装瓶的总数及单瓶的瓶号。

当形成一种模式之后,就会慢慢的发展扩大...
单桶威士忌的市场
“市场经济,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完全正常,并不可怕。只要鱼龙相争,龙不变成鱼;泥沙俱下,沙不与泥为伍,而且龙更勇猛,沙更纯正就行。不必指望鱼全变成龙,也不必指望泥全变成沙。清一色并不是最好的局面。当然,龙退化为鱼,沙腐化为泥也不好。”
提到单桶威士忌市场,就要专门提提OB(原厂装瓶)与IB(独立装瓶商)了。
OB、IB
OB(Official Bottling或Original Bottling)就是酿酒厂自己选通,自己装瓶销售,虽然这种形式在现代屡见不鲜,但在旧时代却不是这样的。

在上文有提到在19世纪前期,威士忌酿酒厂是把整桶威士忌原酒批发给酒馆或是杂货店等零售商,然后由这些零售商在自己的店里分装出售给消费者,这应该是最原始的IB(独立装瓶商)形式了。1895年, 时势造英雄,James Gordon和John Alexander MacPhail在苏格兰斯佩赛区合伙开了一间百货商店——Gordon & MacPhail,且买进了不计其数的桶装威士忌原酒,然后用自家品牌名装瓶销售,迄今为止,G&M已经有120年的单一麦芽威士忌灌装以及销售经验的历史,算是业界先驱。
有人开创先河,就会有人跟着做,这就渐渐形成了一条初具规模的IB产业线。

不过,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经济萧条后,许多实力不够的IB厂商直接就关门大吉了,只有极少数实力雄厚的IB厂商(比如:G&M、BBR、道格拉斯等)幸存了下来。二战之后,由于IB厂商过于少,威士忌酿酒厂才被迫于自己装瓶销售。自此,苏格兰威士忌便开启了OB、IB二分天下的时代。
就如JJ歌词里唱的一般:“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这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商人们之间的较量。

威士忌酿酒厂不是大傻子,也明白这些由独立装瓶商装瓶贩售的威士忌一经上市,必然会和自家的产品形成竞争关系,不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我就卖比较年轻的酒给你好了。但是,你以为独立装瓶商有那么好搞定的吗?拥有火眼金睛的他们,通常可以挑出一桶极好的威士忌,大概就是所谓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然而,俗语告诉我们“终日打雁,终被雁啄”,他们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由于是单桶的原因,他们往往连调和补救的机会都没有,白白瞎了一桶原酒的钱。

20世纪30年代,由于苏格兰经济大萧条,许多优秀的威士忌酿酒厂难以生存,只能以倒闭收场,这时独立装瓶商又顺应时势以低价购进大批量优秀的单桶威士忌(行行行,5块就5块,再送一把葱),这也让后人品尝到了那些优秀酿酒厂所酿造的威士忌,体验旧时风味。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这些场面又重演了一遍,酿酒厂一桶一桶的原酒往外卖,以维持生存,不容易啊不容易,所以手中有老酒的我们且喝且珍惜吧。直至今日,蓦然回首,发现当年为了渡过难关卖出了太多的单桶,以至于现在很多酿酒厂自家都没有高年份的酒。自此,越来越多酿酒厂决定不再向独立装瓶商以及个人出卖单桶威士忌。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老年份的单桶威士忌将会更加囤积居奇。
IB产业链算是顺应时代而生,顺应时代发展,却又顺应时代没落(相对于没有以前辉煌?)。
如今纵观市场,单桶(Single Cask)威士忌的整体价格一直都水涨船高。那么如何选购单桶威士忌呢?
之所以单桶威士忌价格高,一是看年份,二是看这批单桶威士忌装瓶的数量。就比如近日麦卡伦雪莉桶桶装威士忌在香港卖出290万港元,创下新的世界记录,这桶威士忌蒸馏于1987年4月13日,大概装瓶为228瓶,而每瓶价格为10166港元/700ml。当然价格上,消费者承担了天使的分享。

有些收藏系列每年只推出一个桶,一年就卖个几百瓶,相当于限量版在流通,比如:布朗拉高年份1972年单桶威士忌,那可真是限量版中的限量。

再然后就是单桶威士忌的度数一般未经稀释,一般50~63.5度不等,所以消费者消费的价格当然还包括苏格兰政府税金。更不要提其它的人为操盘因素了,例如……(自己想象)。
独立装瓶商Duncan Taylor的Peter Currie也曾说过:「关于单桶供给的议题其实再单纯不过:桶真的越来越少了。那些大型酒厂正在收购大量库存以应付未来可预期的上升需求,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的调和威士忌市场。」

收OB,喝IB
引用林一峰先生对单桶威士忌的看法:“作为OB产品来说,只要是出品的单桶产品,看到就可以马上下手。因为对于原厂来说,做单桶酒的目的并不是赚钱,更注重的是品牌价值的提升,如果一只桶能够打动总酿酒师,让他做出这种决定,那一定是一只相当让人惊艳的桶。而IB出品的单桶,胜在一些多品牌多桶型的选择上,因此在把关上肯定会比不上原厂,更适合一些有基础的消费者去选择。”
“单桶(Single Cask)威士忌”,他就像旅人在朝圣的路途上,孤身一人跋涉过茫茫沙漠。而天边,又分明有星芒为他绽放,为他指引方向,对他说,不忘初心,直至白发苍苍。

...
本文为酒蟲网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