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也命也 Brora
2017-08-25 16:08
在前文介绍 Clynelish 的时候,有提及过 Brora 这名字。Brora,在现时威士忌圈子里,是鼎鼎大名的。
话说由 1819 年开业的 Clynelish “厂房",随新厂于 1968 年开始营运,原本的 Clynelish,姑且名之为旧厂,亦相应停工,连 Clynelish 这名字也让了给新厂。真的有点像 CCTVB 剧集情节,原配大婆被打入冷宫,连名份也让了给新欢,只落得无名无份的瑟缩于现已破落的旧居。
广东老一辈有句说话,有事锺无艷无事夏迎春,剧情又有转折。就大婆被休….呀,是旧厂于 1968 年停厂后约一年,于 1969 年旋即重开,其后更名,那就是现在很多炒家是威士忌爱好者追捧的 Brora 了。
大婆被重新宠幸当然不会是老爷良心发现鹣鲽情深,就如戏剧中的齐宣王,有要事才会宣召大婆锺无艷,为的不是旧情,是要解困。旧厂重开后,生产的是有泥煤风味的威士忌。话说当时艾娜岛 Isle of Islay 有旱情,在缺水下集团旗下于岛上的酒厂产量大受影响。现今的高阶饮家会想象"天呀,我的 Lagavulin 和 Coal Ila 没有货了,要快快去抢购了!"别傻了,DCL 集团那会管你小众高阶饮家,影响到超过九成市场的调和威士忌如 Johnnie Walker 系列才是大件事。
说回 1969 年,集团旗下主力泥煤原酒之一,于 1967 年重开的 Port Ellen 于当年夏天已经停水,实在急不容缓要找替代原酒。外购呢?要配合成本货源稳定性和风格上很困难。建新厂呢? 很明显远水不能救近火,赶不及。其他酒厂改配方生产吧!但又影响正常运作及产量。停产不久的 Clynelish 旧厂,设备仍在,可短期内投产,亦无其他包袱,Clynelish 旧厂在这机缘下,得以重生。
Brora 开始为艾娜岛"代工",Coal Ila 于 1972 至 1974 年期间停产重建,Brora 继续担此任务。其后 DCL 认为泥媒风味威士忌供应充足,Brora 生产的威士忌于 1973 年后泥媒风味开始减低。就不再必须生产泥煤风味威士忌,原本的地位亦早已被新厂取代,对东家来说,已无太多的利用价值。最后,Brora 于 1983 年再度关闭,这次是永远的关闭。
值得一提的是,Brora 这名字是于 1975 年才有的。Clynelish 新厂最初的名字是 Clynelish 2,于 1969 年新厂撇除了 “2″ 字,即是旧厂重开时,两厂的名字都是 Clynelish,应该颇令人混淆。的确,随后有新的法令,不同蒸馏厂不能用同一名字,Clynelish 旧厂于 1975 年更名为 Brora。
Brora 永久的关闭了,却还余下不少存酒。东家 Diageo 每年都会推出一些特别限量版的威士忌,当中包括了一些已关闭的酒厂的存酒,如 Port Ellen,Rosebank 和这篇文章的主角 Brora。
讽刺的是,这些东家当年关掉的酒厂存酒,到今天却是最值钱最好卖的,有价更有市,供不应求之下还造就了炒卖….不,是二手市场。
人们常说要珍惜现在,但现实往往是消失了的才被追念。其实又不用这么文青的,说穿了还不是商业炒作。
今时今日,Brora 的酒对我来说是买不起的,假设不知为何我手上会有,亦是开不起的。要知道我装清高,亦懒得埋堆,更不会拍马屁,所以能喝到贵价酒名酒的机会不多。幸好亦有老友不嫌弃无利用价值也会关照,久不久会有好东西喝得到,感谢。
我喝的这 Brora 是分享瓶,蒙瓶喝的,酒评实时记录,其后未有因应知道是名酒而对酒评作出修改。
Brora 30 years, 3 rd Release, 700 ml, 56.6% (Tasted in 2013)
气味: 花蜜,朱古力,多士,烟燻,海风
口味: 拖肥,黑咖啡,多士,海盬,烟灰,甘草,丁香
余蕴: 悠长,烟灰,咖啡, 海水
结论: 意想不到的有很浓厚的海洋泥煤风味,我是蒙瓶品饮的,由气味开始,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海岛威士忌,还是来自艾雷岛的。酒液入口后,那颇的海盬和浓厚的烟灰,更令我想起 Ardbeg,那感觉一直延续至余藴。揭晓后才知是高地的 Brora , 虽则我之前未有喝过,连其姊妹厂的 Cyneish 也未尝过,虽然高地也有泥煤风味,但这麽彻底的海洋泥煤风格,真的是意想不到。
说回酒质,气味不算复杂,但融和舒服,烟燻海风不过火。酒体厚实,很卤很烟,层次佳,味道丰富。余蕴在适度的甘苦中有点点海水,颇耐爵。这款酒虽有三十年陈,但未有老酒的深沉感,还有不错的活力。那三十年陈的练历,展现于高度的融合和柔顺上。好酒,估你唔到的好酒。


文章来源:sippingmalt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
话说由 1819 年开业的 Clynelish “厂房",随新厂于 1968 年开始营运,原本的 Clynelish,姑且名之为旧厂,亦相应停工,连 Clynelish 这名字也让了给新厂。真的有点像 CCTVB 剧集情节,原配大婆被打入冷宫,连名份也让了给新欢,只落得无名无份的瑟缩于现已破落的旧居。
广东老一辈有句说话,有事锺无艷无事夏迎春,剧情又有转折。就大婆被休….呀,是旧厂于 1968 年停厂后约一年,于 1969 年旋即重开,其后更名,那就是现在很多炒家是威士忌爱好者追捧的 Brora 了。
大婆被重新宠幸当然不会是老爷良心发现鹣鲽情深,就如戏剧中的齐宣王,有要事才会宣召大婆锺无艷,为的不是旧情,是要解困。旧厂重开后,生产的是有泥煤风味的威士忌。话说当时艾娜岛 Isle of Islay 有旱情,在缺水下集团旗下于岛上的酒厂产量大受影响。现今的高阶饮家会想象"天呀,我的 Lagavulin 和 Coal Ila 没有货了,要快快去抢购了!"别傻了,DCL 集团那会管你小众高阶饮家,影响到超过九成市场的调和威士忌如 Johnnie Walker 系列才是大件事。
说回 1969 年,集团旗下主力泥煤原酒之一,于 1967 年重开的 Port Ellen 于当年夏天已经停水,实在急不容缓要找替代原酒。外购呢?要配合成本货源稳定性和风格上很困难。建新厂呢? 很明显远水不能救近火,赶不及。其他酒厂改配方生产吧!但又影响正常运作及产量。停产不久的 Clynelish 旧厂,设备仍在,可短期内投产,亦无其他包袱,Clynelish 旧厂在这机缘下,得以重生。
Brora 开始为艾娜岛"代工",Coal Ila 于 1972 至 1974 年期间停产重建,Brora 继续担此任务。其后 DCL 认为泥媒风味威士忌供应充足,Brora 生产的威士忌于 1973 年后泥媒风味开始减低。就不再必须生产泥煤风味威士忌,原本的地位亦早已被新厂取代,对东家来说,已无太多的利用价值。最后,Brora 于 1983 年再度关闭,这次是永远的关闭。
值得一提的是,Brora 这名字是于 1975 年才有的。Clynelish 新厂最初的名字是 Clynelish 2,于 1969 年新厂撇除了 “2″ 字,即是旧厂重开时,两厂的名字都是 Clynelish,应该颇令人混淆。的确,随后有新的法令,不同蒸馏厂不能用同一名字,Clynelish 旧厂于 1975 年更名为 Brora。
Brora 永久的关闭了,却还余下不少存酒。东家 Diageo 每年都会推出一些特别限量版的威士忌,当中包括了一些已关闭的酒厂的存酒,如 Port Ellen,Rosebank 和这篇文章的主角 Brora。
讽刺的是,这些东家当年关掉的酒厂存酒,到今天却是最值钱最好卖的,有价更有市,供不应求之下还造就了炒卖….不,是二手市场。
人们常说要珍惜现在,但现实往往是消失了的才被追念。其实又不用这么文青的,说穿了还不是商业炒作。
今时今日,Brora 的酒对我来说是买不起的,假设不知为何我手上会有,亦是开不起的。要知道我装清高,亦懒得埋堆,更不会拍马屁,所以能喝到贵价酒名酒的机会不多。幸好亦有老友不嫌弃无利用价值也会关照,久不久会有好东西喝得到,感谢。
我喝的这 Brora 是分享瓶,蒙瓶喝的,酒评实时记录,其后未有因应知道是名酒而对酒评作出修改。
Brora 30 years, 3 rd Release, 700 ml, 56.6% (Tasted in 2013)
气味: 花蜜,朱古力,多士,烟燻,海风
口味: 拖肥,黑咖啡,多士,海盬,烟灰,甘草,丁香
余蕴: 悠长,烟灰,咖啡, 海水
结论: 意想不到的有很浓厚的海洋泥煤风味,我是蒙瓶品饮的,由气味开始,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海岛威士忌,还是来自艾雷岛的。酒液入口后,那颇的海盬和浓厚的烟灰,更令我想起 Ardbeg,那感觉一直延续至余藴。揭晓后才知是高地的 Brora , 虽则我之前未有喝过,连其姊妹厂的 Cyneish 也未尝过,虽然高地也有泥煤风味,但这麽彻底的海洋泥煤风格,真的是意想不到。
说回酒质,气味不算复杂,但融和舒服,烟燻海风不过火。酒体厚实,很卤很烟,层次佳,味道丰富。余蕴在适度的甘苦中有点点海水,颇耐爵。这款酒虽有三十年陈,但未有老酒的深沉感,还有不错的活力。那三十年陈的练历,展现于高度的融合和柔顺上。好酒,估你唔到的好酒。


文章来源:sippingmalt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