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摩有故事:渡尽劫波美酒在,一壶锦绣喜相逢
2017-08-22 16:34
英雄肝胆两相照,
江湖儿女日见少。
心还在,
人去了。
回首一生,
回首一生风雨飘摇。
说实话,我们今天还能喝到欧摩Aultmore威士忌,真心不容易。
历史上,欧摩酒厂多灾多难,命运之轮总是让它陷入“繁荣—衰败—繁荣—衰败”的漩涡中,这些灾难包括:Pattison公司崩溃、禁酒令封杀、大萧条时代、两次世界大战以及80年代产能过剩,等等等等。

一、诞生于黄金年代
Aultmore,盖尔语中意为“熊熊大火”(Big Burn),估计是想取“前途旺如火”之意,由亚历山大·爱德华创立于1896年(清朝刚打完甲午战争)。这位爱德华先生被誉为19世纪“精力最强的男人”和“威士忌界老司机”。在创立欧摩之前,他还于1891年协助建造了Craigallachie酒厂。
爱德华以犀利眼光,精选了斯佩塞的中心地带作为欧摩厂址。放眼望去,那是一片名叫Foggie Moss的广阔草地,有Auchinderran Burns河流淌而过。当年,此地偏远僻静,人口稀少,水雾迷蒙,是私酒贩子的欢乐天堂。

Foggie Moss的石楠、草地和湿雾
1897年,欧摩威士忌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欢迎。短短一年后,欧摩产量增加了一倍。爱德华信心满满,在大好形势的撩拨下,不断开拓着威士忌版图,建立起Benromach酒厂、Dallas Dhu酒厂,还掌握了Oban,在威士忌商海中尽情遨游。
前途看起来似乎一片光明……
二、来自Pattison的暴击
建厂之初,欧摩的大部分麦芽原酒卖给了Pattison兄弟。这哥俩最初是来自爱丁堡的奶农,后来渐渐转业为威士忌调配商。1896年,他们成立了Pattison公司,推出威士忌酒类,基酒采购自同年创立的欧摩。
随着公司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功,Pattison兄弟气吞山河,收购了Glenfarclas酒厂的一半股份,并从Oban和Aultmore酒厂中获得了可观的利润。投资者和银行家一看,嗯,他们家业务还可以嘛,就不停地给Pattison公司提供巨额贷款。
欧摩趁机进行了第一次装备升级,水轮机waterwheel鸟枪换炮,被10马力的Abernethy蒸汽机取代,这台神器居然一口气运行了70年。
一切都是那么的气势如虹。

只可惜,这样的辉煌极其短暂。Pattison兄弟一直在以虚高的价格出售股票,并以虚高的价格买回股票,试图以此推动市场上涨——这其实是不断给自己挖坑。
刚开始的时候,这些坑还能靠着借债和贷款来填补。没多久,大环境急转直下——苏格兰威士忌产能过剩,从每年的20亿加仑暴涨到130亿加仑。物以多为贱,威士忌也同样如此。
银行和债主一看,咦,他们家威士忌不值钱了,就不断地催款催债。Pattison公司在内外夹攻之下,终于支撑不住,其业务在1898年底陷入崩溃。大象轰然倒塌了,它身边的蚂蚁们同样会遭受牵连,总共有9家公司和几家小供应商随之破产。
欧摩也不幸躺枪,在接下来的数年内处于半死不活的僵尸状态。咬着牙挺啊挺,一直坚持到1904年,欧摩终于被新世纪的曙光照醒,重新振作起来。爱德华先生又开始策马扬鞭,奔跑在威士忌的商业版图上。
三、一战打起来了
时光飞逝,10年后的1914年,费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欧洲列强瞬间打起了“帝国主义狗咬狗的战争”,大英帝国也深深地陷了进去。烽火连三月,粮食抵万金。英国政府对大麦实行战时管制,欧摩和其他酒厂一样都买不到原材料了。
爱德华一声长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好把欧摩酒厂关门大吉。
战后的欧洲弥漫着愁云惨雾。一直熬到1923年,欧摩才有机会重新开业。不过,在这个时候,爱德华先生已经受够了折腾,转手以20000磅的价格,把欧摩卖给了John Dewar & Sons公司。
欧摩的第一代掌舵红太阳就这样传奇谢幕,挥挥衣袖,不留下一片云彩。

四、美国禁酒令的封杀
1920年,美国颁布了禁酒法案。根据这项法律规定,凡是制造、售卖乃至于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
该法令一出,不仅美帝本土的波本酒遭受重击,苏格兰威士忌也应声大跌,运都运不进去美国海关。只有拉弗格(Laphroaig)不怕死,靠着浓重的海藻、碘酒味道,以“医用消毒药水”的名义混进北美市场。
相对小清新的欧摩就不行了。在收购欧摩之后的短短两年内,John Dewar & Sons公司迫于美国禁酒令的压力,只得找人抱团取暖,跟 Johnnie Walker 公司、James Buchanan 公司以及 DCL公司合并。1930年,漂泊不定的欧摩又被转手到了Scottish Malt Distillers公司。
在此,小编不得不感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五、铁路线和蒸汽机退役
幸运的是,在30年代归入Scottish Malt Distillers公司旗下后,欧摩过上了一段风平浪静的好日子。
最阔的时候,欧摩甚至有了自己的铁路线,用火车拉来一车厢一车厢的煤炭作为蒸汽机燃料,推动麦芽磨粉机和水泵轰隆运转。
直到命运之轮再次砸中欧摩。
1960年代,激进的铁路改革汹涌袭来,Aultmore被迫关闭了铁路线。没有火车运煤了,只好在1969年从蒸汽动力转向电力,并且最终关掉了服役长达70年的蒸汽机。如今,这台老爷机被摆在厂内以供展览。
期间,欧摩居然还用麦芽渣、黑谷物等材料生产过牛饲料,兼职这样打酱油的副业,不知是不是因为财政困难。

欧摩如今的样子
六、重回老东家怀抱
1970年代,欧摩经历了一次大修整,老厂被彻底拆掉,重建后增加了2台蒸馏器,产量也因此翻番。
1971年酒厂翻新后不久,Aultmore被卖给了行业巨头United Distillers——它是Diageo的前身,随后发布了“半官方”的12年份Aultmore Flora & Fauna,并于1996年推出了“UD稀有威士忌”。
欧摩这是要重整旗鼓,发力大搞单一麦芽威士忌了吗?
酒迷们眼巴巴盼望着~~~
然后,
欧摩又被转卖了!
1998年,在成立一个多世纪后,Aultmore被新东家Bacardi集团收购,纳入其子公司John Dewar & Sons旗下。
等等,
John Dewar & Sons?
对,就是那家曾在1923年从爱德华手中接管欧摩的公司。
没想到,遭遇美国禁酒令,它居然能劫后余生!
渡尽劫波,终于重逢。
重归老东家的怀抱,欧摩于是就很淡定了,埋头默默地为Dewar's调和威士忌提供基酒,很少很少发布单一麦芽威士忌,被业界称作“斯佩塞的珍稀品”。
倘若,
你有机会获得一瓶欧摩单麦,
请务必倍加珍惜,
它值得与你最爱之人分享,
尤其是七夕即将到来的时刻~~~

作者:kalakaka
本文为酒蟲网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江湖儿女日见少。
心还在,
人去了。
回首一生,
回首一生风雨飘摇。
说实话,我们今天还能喝到欧摩Aultmore威士忌,真心不容易。
历史上,欧摩酒厂多灾多难,命运之轮总是让它陷入“繁荣—衰败—繁荣—衰败”的漩涡中,这些灾难包括:Pattison公司崩溃、禁酒令封杀、大萧条时代、两次世界大战以及80年代产能过剩,等等等等。

一、诞生于黄金年代
Aultmore,盖尔语中意为“熊熊大火”(Big Burn),估计是想取“前途旺如火”之意,由亚历山大·爱德华创立于1896年(清朝刚打完甲午战争)。这位爱德华先生被誉为19世纪“精力最强的男人”和“威士忌界老司机”。在创立欧摩之前,他还于1891年协助建造了Craigallachie酒厂。
爱德华以犀利眼光,精选了斯佩塞的中心地带作为欧摩厂址。放眼望去,那是一片名叫Foggie Moss的广阔草地,有Auchinderran Burns河流淌而过。当年,此地偏远僻静,人口稀少,水雾迷蒙,是私酒贩子的欢乐天堂。

Foggie Moss的石楠、草地和湿雾
1897年,欧摩威士忌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欢迎。短短一年后,欧摩产量增加了一倍。爱德华信心满满,在大好形势的撩拨下,不断开拓着威士忌版图,建立起Benromach酒厂、Dallas Dhu酒厂,还掌握了Oban,在威士忌商海中尽情遨游。
前途看起来似乎一片光明……
二、来自Pattison的暴击
建厂之初,欧摩的大部分麦芽原酒卖给了Pattison兄弟。这哥俩最初是来自爱丁堡的奶农,后来渐渐转业为威士忌调配商。1896年,他们成立了Pattison公司,推出威士忌酒类,基酒采购自同年创立的欧摩。
随着公司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功,Pattison兄弟气吞山河,收购了Glenfarclas酒厂的一半股份,并从Oban和Aultmore酒厂中获得了可观的利润。投资者和银行家一看,嗯,他们家业务还可以嘛,就不停地给Pattison公司提供巨额贷款。
欧摩趁机进行了第一次装备升级,水轮机waterwheel鸟枪换炮,被10马力的Abernethy蒸汽机取代,这台神器居然一口气运行了70年。
一切都是那么的气势如虹。

只可惜,这样的辉煌极其短暂。Pattison兄弟一直在以虚高的价格出售股票,并以虚高的价格买回股票,试图以此推动市场上涨——这其实是不断给自己挖坑。
刚开始的时候,这些坑还能靠着借债和贷款来填补。没多久,大环境急转直下——苏格兰威士忌产能过剩,从每年的20亿加仑暴涨到130亿加仑。物以多为贱,威士忌也同样如此。
银行和债主一看,咦,他们家威士忌不值钱了,就不断地催款催债。Pattison公司在内外夹攻之下,终于支撑不住,其业务在1898年底陷入崩溃。大象轰然倒塌了,它身边的蚂蚁们同样会遭受牵连,总共有9家公司和几家小供应商随之破产。
欧摩也不幸躺枪,在接下来的数年内处于半死不活的僵尸状态。咬着牙挺啊挺,一直坚持到1904年,欧摩终于被新世纪的曙光照醒,重新振作起来。爱德华先生又开始策马扬鞭,奔跑在威士忌的商业版图上。
三、一战打起来了
时光飞逝,10年后的1914年,费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欧洲列强瞬间打起了“帝国主义狗咬狗的战争”,大英帝国也深深地陷了进去。烽火连三月,粮食抵万金。英国政府对大麦实行战时管制,欧摩和其他酒厂一样都买不到原材料了。
爱德华一声长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好把欧摩酒厂关门大吉。
战后的欧洲弥漫着愁云惨雾。一直熬到1923年,欧摩才有机会重新开业。不过,在这个时候,爱德华先生已经受够了折腾,转手以20000磅的价格,把欧摩卖给了John Dewar & Sons公司。
欧摩的第一代掌舵红太阳就这样传奇谢幕,挥挥衣袖,不留下一片云彩。

四、美国禁酒令的封杀
1920年,美国颁布了禁酒法案。根据这项法律规定,凡是制造、售卖乃至于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
该法令一出,不仅美帝本土的波本酒遭受重击,苏格兰威士忌也应声大跌,运都运不进去美国海关。只有拉弗格(Laphroaig)不怕死,靠着浓重的海藻、碘酒味道,以“医用消毒药水”的名义混进北美市场。
相对小清新的欧摩就不行了。在收购欧摩之后的短短两年内,John Dewar & Sons公司迫于美国禁酒令的压力,只得找人抱团取暖,跟 Johnnie Walker 公司、James Buchanan 公司以及 DCL公司合并。1930年,漂泊不定的欧摩又被转手到了Scottish Malt Distillers公司。
在此,小编不得不感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五、铁路线和蒸汽机退役
幸运的是,在30年代归入Scottish Malt Distillers公司旗下后,欧摩过上了一段风平浪静的好日子。
最阔的时候,欧摩甚至有了自己的铁路线,用火车拉来一车厢一车厢的煤炭作为蒸汽机燃料,推动麦芽磨粉机和水泵轰隆运转。
直到命运之轮再次砸中欧摩。
1960年代,激进的铁路改革汹涌袭来,Aultmore被迫关闭了铁路线。没有火车运煤了,只好在1969年从蒸汽动力转向电力,并且最终关掉了服役长达70年的蒸汽机。如今,这台老爷机被摆在厂内以供展览。
期间,欧摩居然还用麦芽渣、黑谷物等材料生产过牛饲料,兼职这样打酱油的副业,不知是不是因为财政困难。

欧摩如今的样子
六、重回老东家怀抱
1970年代,欧摩经历了一次大修整,老厂被彻底拆掉,重建后增加了2台蒸馏器,产量也因此翻番。
1971年酒厂翻新后不久,Aultmore被卖给了行业巨头United Distillers——它是Diageo的前身,随后发布了“半官方”的12年份Aultmore Flora & Fauna,并于1996年推出了“UD稀有威士忌”。
欧摩这是要重整旗鼓,发力大搞单一麦芽威士忌了吗?
酒迷们眼巴巴盼望着~~~
然后,
欧摩又被转卖了!
1998年,在成立一个多世纪后,Aultmore被新东家Bacardi集团收购,纳入其子公司John Dewar & Sons旗下。
等等,
John Dewar & Sons?
对,就是那家曾在1923年从爱德华手中接管欧摩的公司。
没想到,遭遇美国禁酒令,它居然能劫后余生!
渡尽劫波,终于重逢。
重归老东家的怀抱,欧摩于是就很淡定了,埋头默默地为Dewar's调和威士忌提供基酒,很少很少发布单一麦芽威士忌,被业界称作“斯佩塞的珍稀品”。
倘若,
你有机会获得一瓶欧摩单麦,
请务必倍加珍惜,
它值得与你最爱之人分享,
尤其是七夕即将到来的时刻~~~

作者:kalakaka
本文为酒蟲网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评论 3

赞

这样的软文我喜欢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