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于威路漫谈三(6200字长文连载)
在把威士忌视作奢侈品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似乎酒友三分法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现实中,无论A、B、C哪个类型的酒友在晒酒的时候,不论动机如何,晒得都必是高年份款、珍稀款、单桶其一,没有人会去费神晒基础款,甚至就连C类都不会轻易刻意去晒自己拥有多少基础款,往往我们所见的都是“xxx,好酒,数量不多,速来”。套用奢侈品的思考范式,这就不难理解了,A类酒友属于对爱马仕、LV各个限量版包包如数家珍;B类酒友则是属于是大牌子就好,给人还是自己用都有面儿;而C类就如同限量款包包的销售经理或者坊间黄牛,在面对着coach普通款和爱马仕限量款之间,你绝对不会看到他们有任何犹豫,一定会疯狂争抢爱马仕限量款。无论哪一类都无可厚非,都是属于“自己开心就好”,即使是A类也没有什么可觉得高人一等或是站在威士忌鄙视链顶端,毕竟威士忌对于人来说最根本还是能够满足其某种欲望,只要喝的人获得了满足,那么威士忌的使命就结束了,至于背后的动机已经不再重要。但这并不代表对A类知识型学术型酒友的轻视,正是他们的存在在不断赋予威士忌新的活力和故事,也是各品牌讲师最合适的人选。三、威士忌下一轮话语权的争夺在大陆,Distribution系统并不像美国或者欧洲一样成熟,威士忌第一轮话语权的争夺实际上是品牌**权的控制。但是,正如上文所说,随着威士忌市场的发展,成熟爱好者比例的扩大必定引发市场对于老酒、珍稀款的追逐。因此,一方面主要品牌**权的尘埃落定已久和品牌逐步转为直营的策略,使得**商所处的地位越来越尴尬,另一方面,对这些老酒、珍稀款的接触渠道并不如普通款那么广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属于欲求而无门的情况。在这种双重作用下,老酒经销和拍卖成为了威士忌新一轮的风口。这种未来可能的转变实际上对威士忌行业话语权是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现在,对于威士忌行业话语权控制最牢或者说影响最广的是各类酒评家(酒厂和大集团的舆论控制甚至说品牌炒作虽然依旧是资本为王,但在形式上也很依靠酒评家的外在炒作),人们会去追逐他们的评价,根据他们对一款酒的打分评价来作为评判、购买一款酒的重要参考。但是,在追逐老酒和高分珍稀款的时候,酒评家的意见往往派不上什么用场了,因为能够入选消费者心中这一级别的酒款高评分或许已经成为了最基本的条件,甚至说已经突破了分值这一层次。在这一阶段中,最关键的一环是酒款的真假鉴定。没有人愿意花高价买回来的是一瓶赝品,当一个权威的人士给出“此应为真品”的意见后,竞价都会大胆许多。以酒虫前一阵拍卖的那瓶samaroli为例,就是这样一个例证。酒虫拍卖标榜的核心是“保真”服务,若不保真则包退。在这一制度的保证下,拍卖客户敢于放心出价。在Samaroli那瓶被一些藏家质疑后,坊间产生的效应是令人没有预料到的,仅仅一晚,不仅仅国内收藏圈大佬纷纷现身分析,甚至此事也传至欧洲、新加坡等地,各路人物纷纷从各种证据来对该瓶酒真伪进行分析。酒虫一方也主动联系业界大佬进行二次鉴定,并且为避免争议,对该瓶采取了流拍处理。此处暂且不论酒虫危机公关的处理,单纯将真假鉴定问题拎出来看,不难发现,吃瓜群众们的关注点和围观讨论点不再是这瓶酒有多牛逼,也不是成交价格的高低,而是到底哪位大佬最具权威能够给这瓶酒下一个定论。酒评家好当,即便一个人没有喝过甚至没有见过一款酒,依旧可以根据材料和推测对该款酒作出一个最基本评论或猜测。但是对于鉴定家而言,最起码的要求是他上手过足够多的老酒,或者说能够对不同时期各个酒厂的细节了如指掌。这一门槛的设置要远远高于酒评家。或许现在的爱好者或从业者还能够依靠灵敏的舌头或者犀利的文笔来引领一部分的话语权,但是在不远的未来,这种可能性将变得越来越低,毕竟老酒鉴别能力是实打实靠资本或者经验所累积起来的。目前看来,这一类人的可能人选正是现在“闷声发大财”的收藏家们。

评论 18
21赞
原来还有几部
反正我是全部看完了,写得很深刻啊
論文發表👏👏👏
我不担心真假 因为需要仔细鉴别真假的大酒我也买不起
越买越迷茫
👍🏻👍🏻认真阅读,认真学习
看完了,深刻。
接着看!!
看看~~~
拜读了!!
曾经在jd买个三五百块的酒还在考虑三方卖家有没有假货,现在看来好可笑
你就是闷声发大财的代表……
写的很好,
翻出来继续学习
深刻了。。。
现在来看 分析的很对 学习了 谢谢分享
支持一下,